货币互换与银行的关系
(一)货币基础互换市场的产生
《巴塞尔协定》之前,为了赢得顾客,银行经常在货币互换市场上持有头寸,通常这些头寸都涉及货币及利率风险,银行希望尽快结清这些头寸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货币的流动性,会很快把交易旺季弄得一团糟。
但是由世界一流央行制定,由巴塞尔的国际清算委员会负责协调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认为银行在货币互换市场比在利率互换市场面临更大的风险,这一标准力图鼓励银行降低货币风险和比利率互换预留更多的资本,它对市场参与者产生了戏剧性的作用。一个简单的2年期货币互换要占用的资金是同一期限利率互换的5倍,银行第一次产生如此强烈的动机,只要有可能就将交易构造为利率互换。
这一现象导致了货币基础互换市场的诞生。与其说货币互换是小部分国际银行的“专利”,还不如说它是适合任何一家有利率风险头寸的银行的国内交易工具,与过去的制度相比,它提供了更大的流动性。
(二)银行间同业市场
银行间同业市场通常的惯例是在货币互换的期初与期末交换本金,但做市商与顾客交易时,期初的本金交换取决于顾客的选择,如果顾客想要进行期初交换,那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不决定交换,做市商就会提出要求。货币互换中期末的本金交换是交易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期初交换是随机的。
如果要求银行贷放的货币不是其存款货币,那对银行来说就产生了货币风险。货币互换为银行提供了一个经济的变通方法。为了弥补自己用美元存款向客户贷放欧元贷款的风险,银行可以在货币互换中收入固定利率美元,支付固定利率欧元。
(三)货币互换市场对银行发展的影响
货币互换市场发展的影响之一是银行现在的中期期汇价格要比过去有很大的竞争力,大多数银行从同一柜台报出期汇价与货币互换价,后者流动性的增强改善了前者流动性,因此银行不再将其贷款业务限制在有正常存款的货币上,它们可以无拘无束地以价格最有竞争力的货币筹资,用客户偏好的货币贷款,用货币互换作为配对其资产与负债的工具。
(四)银行对货币互换市场的影响
银行是货币互换业务受益人,也是它的推动者。实际上,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衡量货币互换的业务规模,是十分有限的。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将长期货币互换看做是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它们运用这种手段在非传统化形态的市场中进行融资以取得降低资金成本的效果。另一方面,银行则将互换业务看做是其资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标准化的手段去处理这一业务。银行业务的标准化运作方式、经营币种的多样性以及其相互转换的广泛性,为互换这一金融技术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货币互换使得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本市场。它将不同发达国家之间利率套利整合在一起。银行的未来在于资产和债务组合的资产化和分散化。全球货币互换市场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