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已经探讨了在资产负债表衰退期间货币政策的重要性。然而在过去的20年间,经济学领域完全被货币政策万能的观点所主导。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将在第三章中详细探讨。在这里,可以很确定地说,认为货币政策对解决日本所面临问题无能为力的主张,根本不可能被那些持货币政策万能论观点的学者们接受。从1999年前后开始,这些学者就强烈要求日本央行执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使在利率已经下降为零的情况下,依然主张,只要日本央行增加足够的流动性供给,日本经济就会复苏。因为经济状况毫无改善而早已心存不满的政治家和媒体也加入了这个大合唱中。尽管日本央行费尽全力辩解,这样的做法毫无意义,但是却被当成了耳旁风。在2001年3月,日本银行总裁速水优终于决定执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因此造成的流动性增长在图1-9的右上方部分得到了体现。从2001年3月到2006年4月期间,日本央行向整个银行系统注入了25万亿日元的资金(相当于银行法定准备金的五倍)。然而就如图1-8显示的,最终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只相当于同期政府借贷增长的额度。增加的可利用储备金完全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相背离,这是因为早在定量宽松政策实行之前,银行系统就已经保有了过剩的准备金。
在利率为零时央行实行定量寬松政策,就好比一个商贩在每天无法卖出100个以上单价为100日元的苹果时,决定在货架上摆上1000个苹果,当这仍然无效时,再加1000个苹果上去。可是只要价格不变,消费者的行为就没有改变的理由,所以即使这个商贩在货架上摆满了3000个苹果,这家苹果店的销售量仍然固定在100个。这个例子说明了定量宽松政策的本质,最终这项政策既没有带来经济的复苏,也没能阻止日本的资产价格在2003年跌入谷底。
有些观点认为,日本经济最近的复苏证明了定量宽松政策的功效。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看到如下现象:银行利用流动性增加的优势促进了贷款额的攀升,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得到扩大,最终加速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但实际情况是,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在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双双低迷的情况下实现的。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张一是归功于日本企业在完成资产负债表的修补之后,开始把它们曾经用于偿债的资金转而用于投资,再就是出口的增加。而这两个因素都与日本央行的流动性供给毫不相干。
尽管定量宽松政策没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但是对于货币政策的坚定信仰依然在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们当中经久不衰。对于这些经济学家来说定量宽松政策并没有失败,而是做得还不够。按照这种观点,如果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推高到25万亿日元还不能奏效的话,那么就应该继续增加到50万亿,甚至100万亿日元。
为了避免冗长的讨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住院的患者,她正在按照医生所开的处方服药,但是却没有像她的医生所预期的那样产生作用。当病人将这个情况报告给医生时,这个医生让她把药量增加一倍。可是依然没有作用。于是医生就让她把药量增加到四倍、八倍,最后甚至100倍,但最终依旧是徒劳无功。这个时候,任何头脑正常的人都会得出结论,这个医生最初的诊断是错误的,患者患的是另外一种病症。同样,今天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假设私营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说,在利率足够低的情况下,企业都会愿意借贷来进行投资。因为企业战略永远都是前瞻性的,所以经济衰退只是由于货币供应在中央银行或者商业银行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所致。换句话说,所有经济衰退的根源都在于资金的供应方或者放贷方。
实际上,借贷方,而不是经济学家们所主张的放贷方,才是日本经济大衰退的主要根源。当借贷方多于放贷方时,日本央行作为资金的最终供应方自然可以有所作为。可是当借贷方根本就不存在时,日本央行的任何举措都会显得回天乏力。
凡是在日本金融机构工作过的人都能认识到日本遭遇的是借贷方不足的困境,这也是利率持续低迷如此之久的根本原因。但是学者们却没有多少机会能够“脚踏实地”地了解情况,因此也就难以理解日本经济的真实状况。而包括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那些外国经济学家们更是远离日本金融市场,无法理解在日本经济中居然无法找到具有借贷意愿的借贷方。正是由于对实际状况的无知,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才会劝说日本央行继续执行定量宽松政策。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就如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力主实行财政改革,结果将日本推向了经济崩溃的边缘一样,日本经济的真实状况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的想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1996年有一组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来访问我,他们就财政整顿问题和我进行了讨论。我当时明确地告诉他们,他们不应该劝说日本政府执行财政整顿政策,如果他们这样做了,而日本政府又听从了他们的建议,那么日本经济几乎肯定将会崩溃。尽管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这个团队倾听并记录了我的忠告,但他们还是建议日本政府推行财政改革。1997年的经济混乱发生之后,这个团队再次来到了我的办公室,为他们的错误而道歉说:“我们对日本大众感到抱歉。”在此之前,我不记得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曾经为它的政策失误进行过任何哪怕是私下的道歉。
然而不幸的是,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负责日本事务的部门总是在不断地进行人员更迭,因而让这个部门最终又回到传统经济学派的影响之下。当然这也不足为奇,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概念没有出现在任何一本经济学或者工商管理学教科书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那些对日本没有亲身接触的新任专家们,只能运用他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来试图理解日本的状况。结果,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每一次人事变动都将它对于日本经济的了解重新归零。
日本央行最终于2006年放弃了零利率和定量宽松政策。这个决定是因为从2005年后半期开始,由于出口增加以及日本企业资产负债表问题的解决,日本经济的真正复苏终于登上了舞台。如图1-2所显示的,私营部门净借贷需求上升到了正区域,这就表示日本经济终于回到了经济学教科书所描述的世界。日本央行在2006年3月结束了定量宽松政策,又在同年7月中止了零利率政策。尽管这些决定在学术界和媒体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在私营部门借贷几乎不存在的情况下,对于整体经济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总之,读到这里,读者就应该已经明了,定量宽松以及其他货币政策对于日本经济的复苏并没有产生过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