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何基报、王霞、翟伟丽(2007)利用中国股市2003年至2007年4月的数据对“机构投资者一定能稳定股市吗?”这一命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整体的市场价格影响很小,而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随着市场环境和结构的变化对股价波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时增加股价波动,有时减少股价波动,不能得出“机构投资者一定能稳定股市”的结论。由此他们认为,试图通过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来稳定股市的政策并不可取;政策制定者应该通过市场基础和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的相应机制监管能力的提高来维护市场的稳定,而不是指望机构投资者来维护市场的稳定。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如何治理中国股市暴涨暴跌或过度波动?
张宗益、曾伟(2009)通过构建我国股市政策诱因传导机制模型,以股权分管改革这一政策诱因的影响为例,阐述大小非减持对投资者群体心理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一传导机制校型能有效揭示我国股市频繁波动、剧烈波动的根源。从减少政策诱因、有效控制投资者群体心理角度,应完善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必要的市场干预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撒,大力发展新型机构投资者。
张宗成、袁怀宇(2009)通过实证结论表明“中国大陆证券市场没有卖空机制,从而影响了价格对坏信息的吸收”,能够解释中国大陆股市为什么会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由此他们提出稳步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能够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与功能和保证股票市场稳定运行。
汪孟海、周爱民(2009)用交易者的正反馈行为解释了中国股市泡沫形成和破灭的过程,并认为交易者的这种行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由此他们提出通过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体系建设和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的风险对冲机制以及提高上市公司质最等措施来对这种交易行为加以限制和控制。
周洪荣、吴卫星和周业安(2012)实证检验发现市场情绪能够对中国股价波动提供额外的解释,由此他们提出制定针对市场稳定的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与市场情绪之间的反馈机制。
金德环、汪宇明(2012)通过实证分析解释了中国股市的波动之谜之后认为,稳定股市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二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避免单一外部风险造成整个经济的过度波动。上述文献普遍的弱点是将分析重点放在实证检验上,对于治理中国股市暴涨暴跌或过度波动建议大多数只是一带而过,基本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