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市场偏见迷感了你的双眼
在美国,约翰.马龙通过他的电信公司控制着全国有线电视网的分布,1998年,他却将该公司卖给了AT&I公司,价格为520亿美元。很快,约翰马龙又通过一家新公司“自由媒体”筹集了15亿美元投入到ICG和Teligent两家通信公司。不料,这两家公司却被投机者炒高股价后纷纷抛出。由于约翰马龙出手不及时被套牢,而仅7个月之后,这两家电信公司就宣告破产了。
不过,马驼并没有 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所吓倒,而是继续寻找他的投资市场一欧洲。 同年6月底,马龙和德国电信公司签了一项4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他购买了6个地区性有线电视公司的股份,占德国有线电视用户使用量的一半。这样一来, 马龙将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如果能够把欧洲分散的有线电视用户联合起来,再加上他已经拥有的日本、阿根廷、智利和波多黎各地区的用户,将达到2500万户。更进一步设想,如果有更多潜在的用户也要享受这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的话,马龙在全球的用户将达到5 000万。这显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
因为欧洲有线电视的发展一直受到制约,马龙将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并引进宽带技术和高级软件包。因有得力助手格瑞.克莱斯基和自己的专业电视节目制作团队的大力支持,从而使他能够在这片广阔的市场上任意驰骋。
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共存,因为在德国做有线电视风险很高。政府管理部门不愿改变现状,吝备的用户又不愿为优质服务拘腰包.因此每月德国用户月均费用4美元,而美国用户却高达40美元。而且,德国法律规定,大量私营有线电视运营商有权经营德国电信公司网络连接的最后几米线路,就像“管道”尽头的“阀门”。
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如果发展新用户,马龙就得先取得这些当地运营商的支持,可是要想令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让步谈何容易。预计需要30亿美元,才能摆平这些小运营商而这笔钱本应该用来更新从德国电信公司接手的网络设施。这时,马龙似乎意识到了,德国电信公司从来就没有打算也不可能从有线电视上赚钱。甚至有专家预言“马龙将遭受灭顶之灾”。
而事实上,马龙的举措不但引起了公司内部人员的不满,而且德国当地的私营广播与电信协会也代表全行业呼吁政府加强对自由媒体公司的监管,并且声称:“任何人都有权进入这个市场。”当地的运营商显然是怕马龙压低收费标准,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同时,在马龙面前还有一道关口一德 国的电视迷。由于通过基础的有线设备,德国电视迷们就能收看到30多个免费频道,因而他们不愿意为额外服务付费。这暗示着马龙大力投入基础设施的成本有可能很长时间都收不回来。
虽然马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远大的事业目标积极奔走,但是却依然困难重重,结果马龙的初步投资计划不得不宜告失败。
马龙投资德国有线电视的失败经历,给我们展现了市场偏见的一面。其实,市场经济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公平、开放、诚实信用的。可以说,只要有利益小团体的存在,只要有特殊消费需求的存在,市场的偏见就会一直存在。
之后,马龙经过深刻的反思,总结了此次投资失利的原因.
第一,对自己的策略和想法估计过高
其实,没有哪个投资者可以设计出绝对完美的投资策略,因为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殖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投资市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非理性,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情况不一定真实。投资者对市场的认识是不相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是说,每个人在作出评价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加入了个人主观因素。德国有线电视行业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并不是有空间就容易填补,其中隐含的重重阻碍不为人知。这些阻碍来自当地消费者运营商,甚至包括政府和法律。因而区区4亿美元的有线电视基础设施投资才迟迟无法落实到位。
第二,市场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也存在个性,那就是市场偏见
市场的偏见有利有弊,它能够使人类的财富更加集中,流入到更加能够体现它价值的地方:由于市场存在偏见,制造出许多假象,迷感了许多投资者,进而导致了他们的投资失误。如果多数的投资者根据这种错误来预测未来的市场动态,那么,所谓的“市场预测”就会出现偏差。正是德国当地居民对有线电视固有的消费需要,导致了他们不愿意为额外的服务付费,这已经成为当地人的消费习惯,甚至还有法律保护。这种尚处在低层次的服务需求在当地有较强的适应性,它已经根深蒂固,不易更改。当地的网络末端运营商为了自身利益,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外来的竞争对手,并取得了政府的同情,相当于一个垄断的市场不想让外来者有插足的机会。
总之,正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德国市场的偏见,再加上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才导致了马龙这次投资的流产。不过,马龙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他及时吸取了经验教训,慢慢地抓住了欧洲市场消费者的心理,大搞宣传努力开发新用户,最终在欧洲有线电视市场上占据了绝人多数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