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互换的成因及发展
利率互换晚于货币互换。它始于1981年,当时,一个伦敦的银行交易员在从事了多笔货币互换业务之后,发现相同的技术也可以用在同一种货币上,因为资金在不同的市场,其利率、计息方式、计算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同一种货币也可以进行交换。因为是同一种货币,本金的交换已没有必要,只需进行利息部分的交换,而利息也是同一种货币,因而只须进行差额部分的交换。有了利差交换的概念之后,大约一年,便有了实际的利率互换交易。
资本市场债券发行中最著名的首次利率互换,发生在1982年8月,当时德意志银行发行了3亿美元的7年期固定利率欧洲债券,并安排与三家银行进行互换,换成以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IBOR)为基准的浮动利率。在该项互换中,德意志银行按低于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的利率支付浮动利率,得到了优惠;而其他三家银行则通过德意志银行的很高资信能力换得了优惠的固定利率美元债券。这次利率互换交易的成功,推动了利率互换市场的迅速发展。
随后,最普通的利率互换变得众所周知,这是一种5~7年期的以6个月伦敦同业拆放利率为基准的浮动利率资金对固定利率资金的互换,通常以美元为面值,交易规模通常是5000万~1亿美元或者更大些。当年的全球互换市场规模约30亿美元,浮动利率的支付者通常是信誉较高的欧洲银行,而固定利率的支付者一般是被评为Baa级的美国公司(当然也有一些非美国的银行和公司)。由于利率互换,浮动利率的支付者可能筹集到低于伦教同业拆放利率200个基本点甚至更低的浮动利率资金,中介银行也能收取50~75个基本点的手续费。
1982年后期到1983年,互换市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美国,互换交易十分活跃,美国的当地银行和保险公司是互换市场的积极参与者,美国储备金融机构作为固定利率支付者与作为最后用户的支付浮动利率的全美学生贷款协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交易规模降至2500万美元以适应更多的中、小投资者,互换已不再是仅仅依靠新债券的发行,而是根据实存资产进行。1983年的利率互换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
1984~1985年,利率互换成为一种国际性的交易,许多美英的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介入扩大了资金市场,并且开始对互换实行账面核算而不是进行简单的对冲互换,于是利率互换的市场的流动性扩大。一些房地产公司、租赁公司和其他金融公司也作为固定利率的支付者进入市场,美国的储蓄机构和公司则充当浮动利率的支付者,互换打破了常规,交易额可以小至100万美元,较短期的互换更加普及。
由于利率互换的迅猛发展和对利率互换的创新,1985年后出现了许多互换类的创新工具,利率指数间的基础互换也得到迅速发展,互换的二级市场也开始形成,当年的市场交易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至90年代利率互换由于其风险小、交易手续筒便等优势,而一跃成为交易市场的主流,交易量约占整个交易量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