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电影发展史中,华谊兄弟是一个被众多观众熟知的名字,公司出品过众多的热门优秀影视作品,比如《老炮儿》、《唐山大地震》、《风声》、《集结号》、《天下无贼》等,华谊兄弟在一段时间里也成了优秀电影的代名词。
但是近两年来,我们却很难看到华谊兄弟的优秀作品了,甚至很多被公司寄予厚望的电影,其票房也相当的惨淡。在经历了大幅的兼并扩张后,华谊兄弟的资金链变得日益紧张,面对高昂的负债,公司董事长王中军甚至靠卖画来提供现金流。
一、电影市场发展火热,辉煌无限的华谊兄弟却没落了
近几年的我国电影市场,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在2018年里,我国共产出超过1000部电影作品,其中故事影片超900部,影片总数和故事片数量分别同比增长14.62%和13.03%。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艺人,比如吴京、黄渤、沈腾、徐峥、李冰冰等。
在电影市场规模方面,2018年我国电影总票房突破600亿元,实现国产影片票房近380亿元,占比62%。最亮眼的是,国产影片票房提升较快,优质国产片成了拉动票房的持续动力。电影市场的火热有赖于消费升级的带动。
面对这么红火的电影市场,华谊兄弟的业绩却差的让人头疼。2016-2019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分别为8.08亿元、8.28亿元、-10.9亿元和-3.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7.2%、2.5%、-232%和-237%,业绩真的是一地鸡毛。
公司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也从2017年的8.8%,下降到了2019年上半年的-4.54%。公司业绩差劲,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公司股价,从2015年高点的32元,一路下跌到最低4元,这里面的投资者损失有多惨重可想而知。
二、疯狂扩张,商誉剧增,是悬在华谊兄弟头上的利剑
曾经辉煌一时的华谊兄弟,现在的业绩怎么会变得这么惨淡呢?我们通过公司年报数据发现,2018年公司进行商誉减值高达9.73亿元,加上投资损失等,一共有13.82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这是导致2018年业绩巨亏的重要原因。
而这些巨额的商誉,源于公司连年的大规模扩张。早在2000年,王忠军受李冰冰启发,开始成立经纪公司,并签约了李冰冰、范冰冰、胡军、陈道明、刘嘉玲等众多大牌明星。但是到了2005年,这些艺人纷纷出走。为了更好地绑定明星,华谊兄弟开始巨资收购这些艺人的空壳公司。
2015年,华谊兄弟斥资7.56亿收购了浙江东阳70%的股权,而这家成立不到一天的企业,股东有李晨、冯绍峰、杨颖、郑恺、杜淳、陈赫等,是典型的空壳公司。同年,华谊兄弟又斥巨资10.5亿元收购浙江东阳美拉,公司净资产竟是负的,股东是冯小刚和陆国强。
持续大规模的疯狂并购,让华谊兄弟产生了悬在头顶的巨额商誉。公司在2015年和2016年的商誉总额高达36亿元,即使在2018年进行了近10亿元的商誉计提,公司仍有高达21亿元的商誉,这些空壳公司并不能给公司带来有效的收益,所以就会形成减值损失,这仍是悬在头上的利剑。
三、资金链承压,王忠军卖画求生
疯狂的扩张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导致华谊兄弟的负债情况急剧攀升。2016年公司流动负债为59.4亿元,到2018年,公司流动负债飙升到了72.6亿元,总负债达到了88.5亿元。而公司的货币资金在2018年仅有26亿元,偿债压力可想而知。
而为了解决华谊兄弟现金流问题,王中军不得不卖画帮助公司度过寒冬。今年的八月份,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在参加活动时表示,自己曾靠卖画来获取资金流动性,并称为了生活,为了公司的安全性,这样做不丢人。同时,为了获取资金,王忠磊和王忠军质押了持有的几乎所有华谊兄弟股份。
四、票房相继失利,未来依然堪忧
那么剔除公司商誉这一块,华谊兄弟的主营业务会不会向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2019年上半年,公司依然亏损3.8亿元,主要原因就是公司出品的《云南虫谷》及《把哥哥退货可以吗?》的票房,不及去年的《芳华》、《前任3:再见前任》。公司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未来业绩依然堪忧。
五、总结
疯狂的并购,让华谊兄弟的商誉大幅攀升,但这些空壳公司却并不能给华谊带来相应的利润,不断的计提减值却给公司连续重击,加之公司没有票房好的产品,华谊兄弟当前确实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