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实体经济基于已知信息对特定资源、资产现实定价的机制不同,虚拟经济的定价基础则是基于未来的信息,对资源、资产的“未来收益”能力进行评估而定价。证券市场中的定价机制决定了证券市场是一种“观念市场”,参与主体对于“未来信息”的预期,以及在该“预期”下形成的“市场观念”、采取的市场行为,将决定有价证券的定价,从而最终决定证券市场整体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由于经济行为是受人的意识、心理调节和控制的,这就赋予了虚拟经济活动以人类心理的色彩。越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心理因素的影响越大,人类心理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作用是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而逐渐显现出来的,这可以从近年来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迅猛发展得到间接验证,通过借鉴行为金融学研究中,集中体现的注重投资者行为及其心理的分析方法。由于金融部门中交易双方面对的是金融契约,依赖于对未来的预期,所以无法对其实际价值做出精确评判,而且人的客观行为难免受到主观心理的影响,在对价值的评估方面产生背离实体经济的现象。对未来的预期离不开对信息的把握,信息在金融部门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公开、透明是发达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但是难以解决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参与者所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那么对于金融部门交易活动而言,信息优势就可成为获取超额利润产生的重要基础。私人信息在虚拟经济市场中被大量挖掘、使用和交易并为投资者获取收益。严格地说,一切金融部门活动都是因为交易费用、信息费用或信息不对称而起。从降低交易费用、信息费用,或减少不对称信息角度看,金融部门活动极大地促进实体经济活动,参与价值创造。
经典的经济和金融理论都是在简化或忽视市场参与主体行为因素的假设条件下构建起来的,而在现阶段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心理与投资者行为因素已显化为影响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而对任何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行为因素的影响。行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不断发展就体现了这种分析思路的转变。行为经济理论认为尽管经济的运行状况要反映一般经济环境的改变,但不同参与个体因为个人因素的差异,会对经济状况有不同的认知与感受,加上个人主观的价值判断,会进一步通过行为表现与经济环境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同时个体行为的结果必然会反映在经济或市场的运行变化之中。具体到虚拟经济中股票价格的决定上,股票价格必然是由其对应的经济基本面因素和投资者行为因素二者相互影响而共同决定,并且可以预见在一定情况下,投资者行为因素的影响会超过甚至掩盖实体经济基本面因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的原则把金融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以及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过程可能会导致系统性或非系统性的情绪偏差;意志过程可能既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又可能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或投资组合中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与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如果这种反馈机制受到市场其他因素的激励或强化,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放大的效应,形成泡沫或者破裂。
这里通过引入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这一行为经济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产价格变化进行分析。认为股票市场上至少是部分的投资者在面临风险决策时会表现出损失规避的特点,而非经典理论中假定的风险规避(risk aversion),并且最终投资者这种损失规避的行为会通过影响投资决策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损失规避是特韦尔斯基和卡勒曼(Tversky and Kahneman,1979)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的核心思想。大量关于个体决策的实验研究发现,参与人通常更为关注财富的变化情况而非财富的绝对水平。而且对于一个给定的财富水平参考点(reference point)人们对财富的减少(损失)比对财富的增加(收益)更为敏感。即决策者是损失规避的。
在这里我们称如果个体在进行决策时具有这种类型的效用函数那么他就是损失规避型投资者①。损失规避型投资者不会参加50%可能赢得100元钱,50%可能输掉100元钱的赌局,因为这个赌局实际给他带来的效用水平是负的。实验估计得到损失规避的系数大约在2左右,也就是说放弃某种物品带来的负效用可能是得到该物品正效用的2倍。
近年来损失规避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对于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雷宾(Rabin,2000)指出,损失规避可以解释诸多在现实世界中出现的对期望效用理论的偏离行为。雷宾和塞勒(Rabin and Thaler,2001)进一步发现参与人损失规避的程度会随着赌注的增加而不断的提高,因而会显著地影响到人们的决策行为。将损失规避应用于资产定价领域的研究,贝纳兹和塞勒(Benartzi and Thaler,1995)指出通过引入投资者具有短视的损失规避(myopic loss aversion)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美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的股价溢价之谜(uity Premium Puzzle),同时他们的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同样表现出损失规避的行为特点。另外一些经济学家(Barberis. Huang andSantos,2001)考虑在一个封闭的经济模型中如果具有损失规避的投资者滞后地更新他们的财富水平参考点(reference point),那么投资者损失规避的程度就会受到前期投资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这可以用以解释股票价格历史数据脱离红利和消费的历史数据而过度波动的问题。在中国由于投资者心态很敏感,往往是过分自信或者过分恐俱,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市场判断力而做出短线行为,这是中国证券投资者最鲜明的特点,这表现在2005年以来的沪深市场上的投资热点从股改题材、到有色金属、到新能源、到券商概念、房地产人民币升值概念到整体上市不断转换。而到了2007年下半年,国内部分投资者内心对风险回避导致了许多投资者将部分资金投向基金或者放在银行宁愿让其贬值。
引申开来就是金融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和短期主义,促进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不成比例地增长,使不合理的投机因素更显重要。尽管羊群行为对于群体而言是非理性的,但是对于个体而言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有着理性和准理性的背景。以相关的表现测量为基础,投资者在做金融决策时以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为参照是有意义的。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决策态度是合适的,符合不让自己被孤立的要求。所谓的短期主义也有理性和准理性的根源,虽然所分析的信息和参与各自的行动有无穷大的空间,这从理想的角度考虑是合理的,但是实际上不确定性水平也是巨大的。并且未必能以可靠的方差值表述出来。对羊群效应而言,如果市场发生变化后仍然坚持原来的决策,那么处理这种心理上的毅力问题就不那么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