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第一,盈利第二
毫不夸张地说,资金是投资者的生命线。不损失资本金,保障资本安全是投资者的基本准则。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是证券分析之父,价值投资的鼻祖。当年他管理的基金在华尔街独占鳌头,1926~1928年,年平均收益率为20.2%,远远超越大盘,规模从40万美元上升为250万美元。1928年他个人一年的收入高达6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3000多万美元。1929年11月,道·琼斯指数最低跌到198点,然后企稳反弹。到1930年3月,一度涨到286点,反弹幅度高达43%。于是许多投资者认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股市将要大反转。格雷厄姆也这样认为,于是他开始进场抄底。
他抄的都是从价值评估上看非常使宜的好股票,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率,他还利用保证金进行杠杆操作。但股市反弹持续到4月后又开始暴跌,道·琼斯指数在1930年下跌33%,而格雷厄姆管理的基金亏损高达50.5%。至1932年7月,道·琼斯指数达到最低点41点,从最高点381点算起,跌幅高达89%,而同期格雷厄姆管理的基金亏损高达78%,几乎让他倾家荡产。
格雷厄姆后来重新东山再起,写出投资圣经《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总结出一个永恒的价值投资基本原则:安全边际。他传给他最得意的学生巴菲特两条投资铁律: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2008年比尔·米勒大抄底的惨败教训也是如此。
米勒管理的 Legg Mason价值型信托基金在1991~2005年这15年当中,连续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创造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基金经理业绩记录,被誉为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基金经理。然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这个荣誉就被他亲手毁掉了。
在次贷危机中,很多原来非常优秀的公司股票连续大幅下跌,米勒认为投资者反应过度了,于是逆市买入。他本以为那次危机是一次大好的赚钱良机,结果危机却变成大萧条之后最惨重的大熊市。虽然过去15年来他逆向操作的投资决策事后证明都是正确的,但这次却栽得很惨。米勒的股票清单就像是这次危机中的“烈土榜”:AIG、贝尔斯登、房地美、花旗集团、华盛顿互助银行等。
在这之前,米勒管理的价值型信托基金管理着165亿美元资产后来连亏损带资金赎回只剩下43亿美元。他的基金一年亏损58%,比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高20个百分点。这些损失让米勒的价值型基金多年持续战胜指数的表现被一笔勾销。
2008年9月,巴尔的摩警察及消防人员退休基金董事会宣布剥夺米勒对其22亿美元基金的管理权力。米勒的基金管理公司也首次开始解雇员工。如今他正重新阅读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传记,他想弄明白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担任基金经理时是如何避免格雷厄姆那样惨重损失的。
这两个典型的故事告诉人们:投资安全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赚钱。
短线高手在投入任何市场活动以前,风险是首要考虑因素。唯有在潜在的风险关联中,才能根据潜在的报酬拟定市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