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对冲基金面临的挑战
中国对冲基金业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工具不足。有两条路让你做,条是你做对冲,必须要卖空。海外大多数的散户买了股票以后,这个股票不是在他的名下,而是在券商名下,这样经纪商可以把客户的券借出去给对冲基金卖空。中国市场的股票都在个人名下,券商没有权力把客户的券借给阳光私募卖空,只能借自营的部分,这样可借的数量就少成本就高,也就很难对冲。
另一条路是在卖空不易的情况下,靠选时来规避市场风险。但是选时是很难做的事情。它的难首先表现在大家都有恐惧和贪婪的情绪变动,真正要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难度是很大的。国外十几类对冲基金,基本没有哪一类是主要靠选时创造收益的,因为大多数人不具备这个能力。
美国1万个对冲基金,真正靠选时做大的基本没有。索罗斯也不是只拿标普500做多做空,而是在全世界几十种货币、几百种期货、几十个股市里做多做空,严格来讲是在市场之间进行品种的选择,而不只是单一市场的选时。因为工具的缺乏把所有的阳光私募基金变成靠选时来对冲市场风险,对行业是个很大的制约。
有一些QF客户在谈业绩的时候会问这些超额收益有多少是选时得来的,并把这些先扣掉。因为选时是赌大赌小,可能连续4年都赌对了。作为基金行业,以选时实现对冲的目的,第一是很难,第二是没法告诉别人你是靠运气还是靠本事,如果没办法让人相信你是靠本事的,机构就没办法把很多钱交给你。国外的研究表明,判别一个人有没有选股能力需要18个月,但是判别一个人有没有选时能力需要54年。我追求的就是选股能力能够大多数是对的,而选时就淡化,到最后散户不一定认,但是机构喜欢,你可以向机构证明自己的选股能力—哪怕只有3年的业绩记录。如果你靠选时,机构可能觉得你刚好某一年押对宝,可重复性、可持续性就难讲。所以说,中国对冲基金业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工具。工具不足,就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能够说服客户的业绩,因为你需要十年八年,但是谁有十年八年的时间?
中国对冲基金业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人才稀缺。我碰到QFI的客户说他们在中国见了好多基金经理,都是精选个股者,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组合经理。对冲基金首先强调的是风险的控制,而风险控制的实现离不开组合管理。不能够只看基金经理过去的业绩,因为你不知道他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去创造了这个业绩。巴菲特是比较另类的基金经理,他举过一个好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猎鹿人》(TheDeerHunter)这部电影,假设有这么一个游戏,你拿着一把左轮手枪对自己开一枪,如果打死你就死了,如果没死,我给你200%的回报。假设个基金经理连续开了三枪,每年赚200%。这是一个好的基金经理吗?现实中这把左轮手枪可能不是6个洞,而是20个洞,很多人炒新能源等东西,也许2009年以前可以说新能源做不了,但是很多人在2010年炒新能源赚了40%甚至50%,他赚过了,他所承担的风险就有点像拿一把手枪,转轮的20个洞里面有一两发子弹,这种风险是对冲基金不应该承担的。但是如果单看三五年的业绩看不出来,至少要看十年业绩。你需要的人才需要有风险控制和组合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当然我也不是说需要海归,大多数海归在中国做的并不成功。既要有海外成熟市场的知识,还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会计报表、管理层的诚信度、游戏规则和海外完全不一样,必须要明白哪些东西是不变的,哪些东西是变的。所以说,我认为对冲基金发展的第二个挑战是人才的挑战,中国这么大,十几亿人,目前具备做对冲基金经理资格的人可能不超过100个,甚至连100个都是多说的,因为其实真正要做对冲基金,所需要的知识面和经验这两个方面大家都不具备,第二个最大的挑战是在人才上面。
中国对冲基金业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环境、机构、氛围、渠道、客户。首先客户对对冲基金不了解,客户很简单,就是成王败寇,看你有没有替我赚钱,你替我赚钱就是好人,你替我亏钱就是坏人,他不管你玩的是什么游戏。很多私募基金也通过银行渠道发行,这个有好有坏,好处是很快可以把规模做大,坏处是慢慢地私募公募化。私募定位和公募一定要不一样,公募能做的私募都能做,公募不能做的私募也能做。大环境对阳光私募评级的不成熟,比如所有的基金在一起排名,这本身就不科学,大家的风格都不一样,就像美国的排名分的很细,类别如果不分凊楚,就不能够得出真正好的结果,就会劣币驱逐良币,一个差的对冲基金可能冒的风险很大,但是业绩不错,也受追捧。这点就是挑战。
投资微论
对投资者而言,有两股为量不容忽视,一个是中国政府,另一个是美国人民。2008年底,大家都说美国人民借钱消费难以为继、中国政府借钱投资不可持续仿佛再平衡已迫在眉睫。三年半过去了拉动美国复苏的还是消费,兜底中国经济的还是投资。所谓的再平衡和经济转型都是持久战,会发生,但过程是极其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