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听到上市公司的高管们说,他们发现了一个十分有吸引力的生意,但由于它不属于他们的主营业务,所以只好放弃,或者只能让董事长的私人公司去经营。不少公司的主营业务已经江河日下,但也不敢跳出主营业务的范畴,只好让上市公司不断萎缩。窃以为,凡此种种实在太遗憾了。
首先,每家公司不论上了市也好,未上市也好,都应该尽量有个重点或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抵制诱惑,避免资源过于分散。这都不错。不想做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不想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就不是好企业吗?这未必。成千上万的公司最终永远不能成为世界500强,但它们在创造股东价值方面依然可以非常成功。而反观世界500强的公司在股东利差最大化方面未必都令人满意。绝大多数成功的中小企业的最重要和最突出的核心竟争力就是不把“主营业务”当做“宗教枷锁",在业务内容和经营方式上灵活善变,当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见顶或开始下行时,他们能急流勇退,或者早就采取了“狡兔三窟”的风险防范办法。
先容我列举几个成功转型和不屈服于“宗教枷锁”的例子。
1.恒安国际(1044.HK)10年前刚到香港上市时,只生产和销售卫生巾。后来它发展到生产和销售纸巾、手巾,2008年又通过并购和自行发展的方式开始了休闲食品的业务。它们每项业务都做得很有规模,颇具羸利能力。管理层常说:“你不能等到主营业务出了问题或者走下坡路时,再去寻找下一个增长点。”10年来,他们苦口婆心地不断把这一理念灌输给投资者和分析师们,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2.康师傅(0322.HK)10年前只生产低档的方便面,但10年来,它的转型十分令人称道:先是茶和果汁,后是休闲贪品和饮用水。以后呢?它每次转型都遇到了基金经理和分析师的挑战,但管理层信念十分清晰,中长期来看也是十分明智的。
3.苹果公司原来只是一家电脑生产商,可是现在它的iPhone和各种新奇的小产品风靡全球。富士和柯达相纸公司也一直致力于与时俱进。TBM在几年前选择完全退出它以前的主营业务,以求在咨询和软件等方面大展宏图。中国的电脑厂商、家用电器厂商、电规机厂商等不见得都应该“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做减法甚至做除法也可以是十分英明的战略举措,也可以比“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更加悲壮。有些人觉得退出主营业务好比是出卖祖先或者出卖儿子,这种“宗教”感情大可不必。
4.比亚迪2004年收购陕西一家汽车厂开始做汽车生意时,被市场人士骂得厉害:为什么不专注做电池这块主营业务?今天,比亚迪是汽车界的明星。
如果一家企业偶然遇到了一个赚快钱的机会,这个机会也许是一次性的,比如代客户进一笔货,或提供一个咨询,或者兼并一家实在便宜的企业,或者购买一只股票,等等,这种稍纵即逝的机会为什么要放弃呢?这种机会主义的行为不是一夜情,而是管理层警惕性高,反应敏锐的表现。为什么故作清高,放弃赚取“阿堵物”(钱)的机会呢?
一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该每天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线和战略,愿意做加、减、乘、除。这种态度在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尤其重要。当被问及主营业务时,某企业高管十分明确地回答:“我们的主营业务是为股东赚钱。"我佩服他不向宗教低头的精神。
究竟是单一业务的企业好,还是综合性企业好?这个辩论由来已久。这就好比时装一样:究竟是喇叭裤好看,还是紧身裤好看?
在金融界,混业经营好还是分业经营好?谁知道呢!巴菲特的旗舰1公司从来就是综合企业,内容涵盖保险业、制造业、饮料业、银行业和零售业,等等,可是谁也不敢质问他。
在中国,综合企业有特别的优势。一是在新兴市场,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所以企业必须灵活应变;二是企业家们必须随时捕捉胃出来的机会,放弃僵尸;三是政府在决定企业命运的事情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企业主在与某个地区的许多监管部门打了很长时间的交道之后,实际上就好像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一样,应该在这条公路上尽量多跑几辆车。
有人可能会问:“2006~2008年你在深圳控股有限公司时不是也强调主营业务吗?”不错,深圳控股在2006~2008年3年内处置非核心资产16项,收回资金45亿港元。但更准确地说,它处置的资产是赢利水平低、前景暗淡的资产,与主业或非主业没有关系。
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坚持做汽车,一直做到破产;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从来就是综合企业,活得很好。只有赚钱才是硬道理。如果没有钱,再纯洁的公司也没用。
我的结语是,当你发现了新的赚钱机会时,请你“大胆地往前走",不管它是主业与否。当你发现主业在走下坡路时,请记住“退一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