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的成本指的是综合成本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中国的一些制度缺陷导致企业的综合成本上升,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嘉利能力,也直接影响了股市的表现。
其实,即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份,中国很多企业也不赚钱,股市在这样的境况下怎么会有好的表现?
举几个例子:中国啤酒销售量也界第一,可全行业的利润R相当于一家世界中型啤酒厂的利润。中国有数百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只是几百万或几千万元,这还不考虑其张目不实的问题。
过去十余年,外国基合经理经常问中国H股的分析师:为什么中国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不吻合?他们的解释无非是“日内生产总值含有水分”,或者是"H股不代表中国全貌"。可是,A股有1700多家公司,难道还不具有代表性吗?
我的看法是:除了少数行业,在中国经商,基本上已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具有成本优势,葡且这种状况还将进一步恶化。
中国的劳动力看似低廉,但若跟产出北较就不那么便宣了。而且20多年来,工资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物价指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1989年,普通干部和工人的月工资大致在40一60元;但今天这个数字在1500元以上,还不考虑住房公积金等。
当然,以前工资基数低是一个因素,但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企业领导不想得罪职工,就容易多发点钱,反正也不需自己掏腰包;何况“水涨船高”,自己也可以得益。20多年来,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只提高了一点,而福利和派头方面已向西方看齐;同时,公务员和国有企业员工的工资上涨,也带动了私有部门的薪酬和福利。
当然,数字并不是其中的关键,重要的是它是否与业绩挂钩。与其利润相比,这个工资、福利水平显然过高。
在中国经商的成本越来越高,政府部门同样难辞其咎。监管部.门众多,政策朝令夕改,巧立名目的收费,以及官员寻租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
这些显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从而影响公司股价。
在20世纪80年代初,如果你有1万元人民币就可以很正常地开始创业。可前不久,我问自己失业多年的外甥:“如果我帮你筹措30万元人民币,你可否创业?”他无奈地回答:“我的生意尚未开张,可能有10万元已经不见了。”原因在于,各项税、费、证和求人的开销,就占去大部分成本了。如果戴尔是中国的一个大学生,他能够在学生宿舍里为他今天的跨国企业奠基吗?
一个国家的经商成本指的是综合成本,而不只是劳动力或土地成本。简单的来料加工行业红火了十几年,可现在遇到了缺水、缺电、环保等问题。中国进口的原材料、燃科越来越多,推高了国际价格和船运成本,也削弱了低端行业的成本优势。中国复杂的税制和优惠政策的确肥了部分企业,可害了中国和整个工商界。更可怕的后果在于,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钻空子上。
1982年,芝加哥国民银行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代表处。随后,几百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20多年来,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开销以及高层所花的时间成本,不知等到何年才有回报。表面上看起来,受伤的是外国银行,实际上受伤的是中国经济。这与诸多国家实行的封闭政策以及马来西亚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所实施的货币管制一样,是“搬起石头垣自己的脚"
我经常听到国内同行说:“某发达国家实行了农产品或银行业或电信业的保护措施,凭什么不允许中国实行同样的保护措施?"当然,主权国家有权制定任何措施,但是,其他国家实行了有害的政策,不等于中国也应该亦步亦趋。
振兴股市的唯一办法,是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和核心竟争力,而创造或保持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是关键。这不能急躁,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心。浮躁的人们鼓动政府教市,可是把股市抬高以后,如果没有高赢利(也就是说没有低成太)来支持,股市也会垮下来的。
在过去10多年里,股市的参与者,从政府到股民和券商,都犯了很多错误。换言之,中国股市经历了一场浩劫。当然,反思和改革十分重要。可是,如果我们纠缠于股权分置,而不致力于其他更为根本性的改革,股市就没有未来。股权分置是个死结,窃以为没有办法切实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