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裂的经历
我于1999年加入美国一家很铁杆的价值投资公司,当时公司业绩很差,并且已经持续差了好几年(当时科技股的泡沫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我们工作起来非常难受:客户跑了1/3,合伙人们甚至有把公司卖给别人的想法。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改变自己价值投资的风格,泡沫破灭之后的5年,我们公司的业绩极其优异,除了把之前落后的部分全部追了回来之外,还创造了很好的超额收益。公司成立25年来的累计业绩在同业中处于上游,依靠的就是坚定地寻找“便宜货”的方法。那6年的经历对于正在形成投资理念的我触动很深。
当时,我们有很多竞争对手在1999年的时候没有扛住,放弃了价值投资,开始去追高科技股成长股。2000年泡沫破灭的时候两边挨了巴掌,客户彻底放弃了他们,因为机构客户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基金经理的风格飘移。相比之下,我们当时承受了较大的客户赎回额,资产从30亿美元跌到20亿美元,但是当5年之后我成为合伙人时,资产已经回到了60亿美元,而那些没能坚持住的竞争对手们都还在苦苦挣扎。
有时候你需要的就是最后一口气,2013年做价值投资有很多人感到很难受,这很正常。我认为A股2013年的行情和2010年有些像,但是风格差异的幅度要比2010年大。2010年,我们还可以在低估值的、竞争格局好的传统行业中找到一些有核心竞争力的牛股,但2013年的行情就很集中,就是TMT(科技、媒体、通信)、医药、环保、军工,这几个板块内要是没有,其他板块也很难赚到钱。
但是,2013年的分化程度还是不如1999年纳斯达克泡沫时的状况。巴菲特当时就做得很差,不过他用的是自己保险公司的钱,所以熬过来点问题都没有。
最难受的是老虎基金(TigerFund),罗伯逊清盘的时间是2000年2月,纳斯达克于2000年3月10日见顶——他在最痛苦的时候清盘了。在当时给投资者的那封信中,他认为市场无比疯狂,相信自己最后一定是对的,但是他感觉短期内根本不会有纠偏的可能。
索罗斯的处境位于两人之间。索罗斯自己很坚定地没有去做这些东西,但他的首席投资官斯坦利·德拉肯米勒(StanleyDruckenmiller)买了一堆网络股。很多时候索罗斯能够在拐点处做逆向交易,2000年4月份纳斯达克泡沫一破灭,他就马上把网络股全部砍出去,然后炒掉了德拉肯米勒—索罗斯的纠错功能是无比强大的。
索罗斯不是个简单的趋势投资者,他最厉害的是拐点投资,他可以在事前把拐点看得非常清晰。2009年年底我曾去他们公司访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的交易员当时很强调的一个概念:最拥挤的交易。2009年年底,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当时市场的共识是,量化宽松违反了所有的经济学常识。因为美国现在之所以陷入这种困境,是因为之前印了太多的钱,货币太宽松。但美国的解决办法居然是印更多的货币,然后把利率降到更低,这不是火上浇油么?所以当时大家对美元非常空。但量子基金当时观察的结果是,三大最拥挤的交易一是看空美元看多人民币,二是看空美元看多台币,三是看空美元看多韩币。当时是2009年的第四季度,美元指数大概71,索罗斯于是做了反向交易,之后半年赚了一大笔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风格。在1999年市场严重分化的时候,三位投资大师,老虎基金的朱利安·罗伯逊、量子基金的索罗斯和巴非特(应该说是当时看来之前30年美国做得最好的三个基金经理),都有不同的困境利应对方式。
讲这些案例是为了说明,2013年时很多人又有了几年前的想法,认为价值投资在A股是没有用的。但我想讲一句,便宜是硬道理。对大多数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投资还是要考虑估值。如果你认为有像巴菲特、索罗斯这种能力和水平,就可以不用考虑估值。索罗斯从来不考虑估值,巴菲特对估值考虑得不算太多。巴菲特在1970年以前自己做对冲基金的时候,基本上采用的是格雷厄姆的办法,对估值考虑得多。但之后受了菲利普斯和芒格的影响,越来越重视公司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