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本掌握了“捉老虎”和“奶牛场”两条黄金理论后,我们已经知道了主力是怎样猎杀散户的,也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杜绝当“犹豫农夫”,但却不太了解有人是如何利用资产重组,来批量生产超级黑马股的。
其实要弄明白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难,现在笔者就用一个“卖青枣理论”来帮大家认清资产重组的本质。
某农贸市场有且只有张三、李四两人在经营青枣。由于青枣不像苹果、西瓜、香蕉属于大众化水果,所以,他们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每天赚到的那点利润也只刚好够交租金。
为了活跃市场气氛,赚点人气,有一天,张三对李四说:“哥们儿,反正闲着无事,要不我们玩个游戏吧?”李四对此表示赞成。于是,游戏开始了。
游戏规则很简单:第一天,张三花两元钱买李四一斤青枣,李四也花两元钱买张三一斤青枣,并进行现金交付。
第二天,张三花三元钱买李四一斤青枣,李四也花三元钱买张三一斤青枣,依然进行现金交付。
实际上,两人自娛自乐的游戏纯粹是为了好玩,谁都没有从中赚到一分钱。但张三和李四的游戏,正好被到处寻找商机的大商人王五看在眼里。眼看青枣的价格被两人拉高到每斤八元,精明的王五小算盘一打,计上心来,下定决心介人青枣生意。不过,为了便于日后顺利出货,王五先是找到了张三和李四,如此这般利诱一番, 然后找到了行业专家马六,请马六暗中出面帮忙。
又过了一天,王五开着货车,打开车喇叭,大张旗鼓地来到张三和李四的摊位前,张口就要以每斤十元的价格无限量收购青枣。
这时,马六似乎不经意地路过现场,经过一番专业评估和测算,他给出了每斤青枣四十元的目标价。其估价理由是:这种青枣叫西施枣,是台湾独有的名费品种,有净化血液、养颜美容、延年益寿等多重功效。而且,他还假装不小心地透露:听说张三和李四的小店极有可能被一家实 力强大的大集团收购。
市场上的大爷大妈们将这等爆炸性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媒体的大肆渲染,前来买青枣的人越来越多。就这样,原本鲜有人问津的青枣居然一F子变得供不应求,张三和李四趁机连开了几家分店。随着青枣价格节节攀升,所有参与购买的人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手里持有大伙公认的优质资产一青枣!
终于有一天,一些心态谨慎的人开始担心:“ 买青枣难道永远不会亏钱吗?要是把身家性命全搭进去出不来怎么办?”这天,已经明显脑满肠肥的马六正好路过,看到每斤五十元的青枣已经无人再买,于是慢条斯理地说:“这东西不就是普通青枣吗?再怎么也只值两元钱一斤嘛。哎呀,上次关于大集团收购一事,当初我也是误听他人传言,实在对不起大家啊!”说完,他哈哈一笑,拍拍屁股-溜烟就闪人不见了。
听了这位权威专家的评价,一直坚挺不倒的青枣市场开始出现恐慌性抛售。没过几天,经过轮番跳水杀跌,人们突然发现青枣价格竟然直逼两元大关。喧器过后,原来高价追买,甚至是改行进人的摊主气得号啕大哭:“这摆明就是普通的青枣嘛,哪里是什么优质资产啊!”但事已至此,悔之晚矣!
以_上这则故事,你也许没有听说过。不过,故事好不好听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仔细读完之后,突然产生一种恍然大悟之感的话,那么恭喜你,说明你已经看懂了故事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下面,我们就对整个故事抽丝剥茧,看看利益攸关方(上市公司大股东)是如何配合庄家,将一只原本让人厌恶的黑乌鸦“蝶变”成人见人爱的金凤凰,从而成功实现套利资金的“乾坤大挪移”的!
首先,当实青枣的人只有张三和李四时,两人的生意始终平淡无奇,整个市场异常平静。这就好比一只冷门股,要题材没题材,要业绩没业绩,自然人人都对其弃而远之。
其次,随着王五的突然介人,青枣市场的价格开始出现急速变化。其实,从王五先仔细观察再左右连横后果断进人等系列动作看,应该属于那种来去神速、赚一把就走的狡猾短庄。
再次,“权威专家”马六横空出世,开始对普通青枣进行华丽包装。这记绝招正如此前一直被人冷落的绩差股,忽然一夜之间, 却连续爆出资产重组、外资收购等重磅利好消息,受此刺激,股价就是连续十几个涨停也不奇怪。“乌鸦变凤凰”的不败神话,其实每天都在上演!
最后,原本普通的青枣价格终于支撑不住,开始从高位出现崩溃式下跌。一阵热闹过后,价格低廉的普通青枣终被无情打回原形。除了张三、李四、王五、马六四人赚得盆满钵满之外,整个青枣市场变得一片狼藉,跟风套牢者无数。
在股票市场上,市场各方都在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稍有经验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双簧”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戏耍散户无商量”。
在股票市场,有基金联合上市公司炒作股价的,有机构拉拢股评黑嘴胡吹借壳上市的,有主力勾结不良媒体或记者忽悠股民的。当然了,尽管可演“双簧”的方式有很多,但资产重组的题材炒作,无疑是最易催生短线“超级黑马”的天然乐土。
特别是每当年末岁尾,上市 公司的重组公告纷纷出炉,各种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和关联交易等传言令投资者难以分辨。因此,每年年报出台之际都会涌现出不少“乌鸡变凤威”的重组神话,诞生一批“ 报表英雄”和“黑马明星”。不可否认,确实有许多公司通过重组得以脱胎换骨(如“托普软件”),但更多的公司则是希望通过重组手段调节利润、粉饰报表,以达到保牌保壳等不可告人的目的。
笔者之所以对资产重组有这样的认识,还多亏了自己的惨痛教训,现在每当回忆起自己当年折戟吉林制药的事,总还觉得“心有余痛”。
得益于笔者几乎不炒ST、不炒重组股的谨慎投资风格,多年下来,笔者很少有遭遇长期套牢的经历。不过俗话说“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有一次,笔者还真是不幸栽进了“*ST 吉药”这只假重组股的陷阱。2007 年9月14日,吉林制药第一次发布重组公告,称公司已于当年9月11日与龙口矿业公司签订了重组意向书。在重组公告发布前,“*ST 吉药”的相关利益人已经提前行动,开始狂拉该股股价。
2007年11月19日,吉林制药发布公告称已与龙口矿业集团解除重组意向书,宣告第-次重组失败。随后,吉林制药继续其重组之路。2007 年11月26日,公司又发布公告称正在与“包括富通地产在内的潜在重组方进行接洽中”。然而,2007年12月28日,公司再次公告宣称与高通地产的联姻失败。当B,“*ST吉药”复牌,两次重组失败终于引发了该股连续3天无量跌停。此时的笔者,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因为9月6日笔者居然信心满满地按照每股11.6S元的价格买人不少,直到2008年1月4日,在遭遇了几个月的痛苦煎熬之后,笔者才以每股10. 12元割肉出逃。虽然吉林制药随后又公告进行第三次重组,但吃过苦头的笔者已经没有任何兴趣。
此后,经过媒体的追踪报道,真相终于大白天下:根据吉林制药发布的股东减持公告,2007年8月10日~2008年12月26日,吉林制药第二大股东吉林省明8实业有限公司通过11笔交易卖出了1447. 54万股吉林制药的股份。结合减持期间平均股价,其减持股份的参考市值达1.25亿元。很明显,拿走巨额蛋糕的是无良的上市公司及其关联股东,留下斑斑血泪的是孤苦无助的普通散户。
可能有朋友要问:“作为普通散户的我们毕竟不是财务专家,如何识破诸如此类的诡计呢?”其实,只要我们弄清楚什么是报表重组,什么是实质重组,即可揭开资产重组的神秘面纱。
一般而言,投资者可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进行“真假重组”的辨别:
(1)从重组规模来看,假重组的规模一般不大,收购或出售的资产总额一般低于上市公司总资产的50%。
(2)从重组的行业来看,假重组通常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主业。
(3)从重组双方来看,假重组多发生在关联企业之间,或者同地区的企业之间。
(4)从重组时间来看,假重组多发生在下半年,尤其集中在每年的11、12月。
(5)从高层管理人员来看,假重组大多不会伴随高层管理人员的更换。
(6)从重组业绩的持久性来看,假重组的业绩通常只能维持1-2年,而真重组则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
通过以上简单方法,即便普通散户无法像财务专家那样能够进行透彻的分析,但仍然可以对年末的突击性假重组进行初步比对分析。如此一来,无论市场主力与上市公司或与股评黑嘴联合编排的“双簧”多么精彩绝伦,只要我们破解了超级“黑马股”的前世今生,那么,任何鬼把戏都难逃被无情戳穿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