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买具代表性公司的股票或基金
与以上相似的心理现象就是只买少数具代表性的公司股票。根据心理学家分析,人类会利用思维的捷径来减少事物的复杂性,而利用代表性的特征就可以通过联想达到初步决定。
对中国人来说,“以貌取人” 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真正去认识一个人是要费上许多的时间,每个人见的人或事物越来越多,就会不自觉地假设类似的事物就具有相似的性质。所以,很多人就会利用相术学或第一感觉,从面部特征或直觉来判断另一人,故无论其准确性,确实可以帮助使用者达到某一程度的信心。
而同样心理亦会应用到投资学上,这种以偏概全的方法,称为代表性( Representation)。
如陈志明是一个很帅,且非常活跃的学生,爱好打篮球,写文章,听音乐,在香港浸会大学主修传播。根据以上的资料,你觉得陈志明毕业后最有可能从事哪一方面行业?
A.陈志明当了电视台主持人;
B.陈志明当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兼体育报道员;
C.陈志明加人了金融行业。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这问题,50% 的学生都会选择B,问其原因,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又帅又好动又高大,不当电视台的体育主持人太可惜了!尤其女学生。
其他30% ~ 40%都会选A,因为他们觉得陈志明读传播,做主持人也很适合。
只有小部分人会选C,因为他们觉得我的问题不应那么简单,答案不应那么直接!
但最好的答案应是C。因为我的问题,是指陈志明“最有可能”做哪一方面的工作。如果单从可能性方面去想,我们可以从概率去想,就是根据从事该行业人数的多寡作决定,人数越多,概率越大。
那么,在一个城市内,有多少人可以成为当地电视台的广播员?或进一步成为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同样地,同一地方,有多少人可以从事银行、保险、中介人等的金融业?
事实上,未做任何统计,我们都应知那数字的差距是颇大的,但是由于我用高大、帅和传播系字眼形容陈志明,大部分学生就马上用这几个特征来做出他们的决定。
这个思想上偏差,以“代表性”来做决定,也令投资者将出名的公司和好投资混为一谈,认为一家好公司的股票,就是好股票;那当然也有一定的理由,但是如果这些公司的股价已被炒作至-个不合理水平的话,它们也不会是一个好投资。所以,把所有资金投放在一两家大公司的做法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