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章中曾经提到,假如没有日本政府所实行的广泛财政刺激政策,日本的货币供应量或许已经减少了37%以上。一些读者也许会回忆起,在1929年至1933年期间,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了33%。因此可以说,日本过去15年间的货币变化与美国70年前所发生过的情形惊人相似。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减少33%?作为货币供应量关键构成部分的银行储蓄在大萧条的最初四年间减少了30%,也就是177亿美元。弗里德曼和施瓦茨(AnnaSchwartz,1963)将银行储蓄减少的原因归昝于银行挤兑及银行倒闭导致无数美国人的存款被一扫而光。如果考虑到在那四年间,有将近一万家美国银行关门倒闭,那么他们的这种观点成为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就不足为奇了。“
果真如此的话,就可以下结论说:假如当时美联储能够提供更多的流动性,那么造成货币供应量下降的这场银行危机,甚至整个大萧条都完全能够得以避免。换句话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在此期间,尤其是从1929年到1931年,美联储向美国金融系统供给的准备金几乎没有任何增加。但是,如果从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角度仔细研究当时的数据,那么,对于美国的货币供给为何减少这个问题就将找到完全不同的解释。
首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会1976年推测:在整个大萧条期间,由于银行倒闭造成的个人存款实际损失只有14亿美元。此外,在1929年12月至1933年12月之间,由于对银行状况不断恶化的担忧而囤积在个人手中的货币仅为12亿美元(图3-2中C线)。而这两笔金额的总和——26亿美元只能解释这段期间177亿美元储蓄减少总额的15%,其余85%的储蓄减少额必然另有原因,而非来自银行倒闭和货币的民间囤积。
图3-21929年之后美联储贷款减少(101个主要城市的会员银行的资产和负债)
当然,如果是银行系统以外现金的增加导致了银行准备金的相应减少,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也会随之产生相反作用,造成银行放贷和储蓄按照前面提到的12亿美元的相应乘数而减少。数据表明,在1931年下半年期间,当美国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银行挤兑风潮爆发,美国遭遇空前的银行储蓄减少和银行外部现金增加时,美国银行保有的准备金实际减少了4亿美元(图3-2中B线)。然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从美联储借贷额(图3-2中A线)也在1931年下半年增加了5亿美元。因此,银行的总准备金(图3-2中A+B线)其实并没有减少,并且银行的库存现金(图3-2中D线)也同样维持不变。所以尽管1931年下半年的银行挤兑风潮使得前面提及的12亿美元中的9.7亿以现金的形式流出了银行系统,但是银行准备金(包括从美联储借入的部分)却没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说,由于美联储采取措施冲抵了银行外流的准备金,所以,没有造成货币创造乘数产生逆向效应,以及银行准备金的
减少。尽管有人认为,对于一般银行来说,它们宁可保持自有准备金也不愿意从美联储借贷,但实际情况是,在1928年到1929年这段经济景气时期,美国银行从美联储借的资金要远远多于1931年下半年。当时银行系统总准备金(图3-2中A+B线)的几乎1/3都是借自美联储。
同时,美联储也将现金供应从1929年10月股市崩盘时的45亿美元增加到了1933年3月全美银行同时停业整顿时的60亿美元,在此期间,最大规模的现金供应增加发生在1931年下半年和1933年最初几个月,当时银行系统的处境最为艰难。尽管无可否认,在少数孤立的案例中,银行挤兑可以触发货币创造乘数产生逆向效应,但是在大萧条期间,美联储通过增加对银行的现金和准备金供应冲抵了银行准备金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