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高送转行情?
相信大家对于高送转并不陌生,不管是季报、中报、年报,高送转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点,推出高送转方案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得到市场的追捧。
炒作高送转热不止是因为挣钱,还因为赔钱概率低,就算你押错了宝,也不至于稀里糊涂的就做了长期股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下高送转!
什么是高送转:
高送转股票(简称:高送转)是指送红股或者转增股票的比例很大,实质是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举个例子,假如你去买衣服,商家为了将商品卖出去但是又不想赔钱,怎么办那?先提价然后再买一送一、买一送五了等等各种促销。
为什么高送转受追捧?
投资者通常认为"高送转"向市场传递了公司未来业绩将保持高增长的积极信号,同时市场对"高送转"题材的追捧,也能对股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投资者有望通过填权行情,从二级市场的股票增值中获利。因此,大多数投资者都将"高送转"看作重大利好消息,"高送转"也成为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出台前的炒作题材。
高送转的个股有哪些特征?
高送转热门股一般都有“四高一低的特性”
高每股资本公积金
高每股未分配利润
高成长性和高股价
以及低总股本。
高的业绩成长性最为重要,没有业绩支撑的炒作题材就真的是空手套白狼了。
如何把握高送转行情?
高送转最有价值的是炒抢权行情,一是公布除权日期后潜伏等除权,二是股东大会召开前入场。只要成交量明显放大、资金大幅流入就千万别错过。另外就是炒填权行情,在送转股份除权之后,强势个股甚至还会走出向上的填权行情,但填权行情一般参与性不大。
而作为投资者,只有树立价值投资理念,重点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才能有效避免跌入"高送转"种种陷阱中。现在正处于一季报行情披露中,根据高送转“四高一低”的特征选出如下个股,可能会在一季报中出现送转预期。
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股票高送转后,高送转后股价怎么算就彼为困惑,收益效果更关系着股票高送转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小编也 彼为困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可能小编关注的问题与股票投资者关注的大一样,但方向大致一样的。
其实,作为常见的财务指标,每股收益通常被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企业的获利水平,同样也是投资者判断企业盈利能力甚至估值水平(股价/每股收益)的重要参考指标。
股票投资者通常认为,每股收益仅仅是当期净利润与期末总股本的简单相除。然而,这一算法也有“失灵”的时候:在刚刚结束的半年报披露工作中,投资者已领教了个别上市公司对于每股收益的“另类算法”。不过,有专业人士提醒投资者,每股收益的多寡只是一个会计处理的方法,投资者更应关注的是相关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指标,该项指标才是判断企业盈利能力、估值水平的实质。
同样实施高送转的背后,为何不同公司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基本每股收益?而最终的计算结果大相径庭。对此,一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上市公司有关每股收益的计算,主要依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其中第五条规定,基本每股收益可参照以下公式计算,即基本每股收益=P0÷S,而S=S0++Si×Mi÷M0–Sj×Mj÷M0-Sk。具体来看,P0为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S为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S0为期初股份总数;S1为报告期因公积金转增股本或股票股利分配等增加股份数;Si为报告期因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增加股份数;Sj为报告期因回购等减少股份数;Sk为报告期缩股数;M0报告期月份数;Mi为增加股份次月起至报告期期末的累计月数;Mj为减少股份次月起至报告期期末的累计月数。
从中不难发现,该套基本每股收益计算方法同样是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对每股收益的计算标准,规定中有关转增股本所增加股份数(即S1)并未进行加权处理。
在查阅深交所相关规定发现,在“定期报告披露相关事项”环节,深交所的确出台了相关备忘录对股票每股收益的计算和披露进行要求(如《中小企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2号:定期报告披露相关事项》),其中明确规定,报告期内公司股本总额因IPO、增发、配股、股权激励行权、股份回购等影响所有者权益金额的事项发生变动的,在计算每股收益时应当根据股份变动的时间对股本总额进行加权平均。但是,这仅是相关计算规定的第1条,在相关计算规定的第2条中则进一步指出,“报告期内公司股本总额因送红股、公积金转增股本、拆股或者并股等不影响所有者权益金额的事项发生变动的,应当按调整后的股本总额重新计算各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即调整以前年度的每股收益)。”可见,送红股、公积金转增股本并不属于影响所有者权益金额的事项,以此来看相关公司据此进行加权平均计算似乎与规定并不完全匹配。
退一步而言,暂不论算法的对与错,即无论是以期末总股本为基数的“便捷算法”,还是类似将资本公积转增股亦予以加权的算法,都可认为是市场上的客观存在。每股收益因为总股本的变动等原因会经常发生变化,比起每股收益,投资者想要获知公司的真实盈利情况,更应该关注净利润这一指标,这相对而言更为客观和整体性。
至于每股收益到底怎么算这一问题,同样给投资者提了一个醒:打开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往往最先关注“每股收益”一栏,但这一指标可能因为“分母基数”的不同而取得完全不同的结果,哪些指标需要进行加权、公式到底怎么用等等,在操作细节上的差异也注定了这一指标并不绝对,投资者要对相关算法留个心眼,亦需要结合净利润、市值等多项指标来整体衡量公司,这才有助于对上市公司基本面、估值做出更为全面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