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性陷阱和恶性循环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已经解明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开始探讨它们与美国大萧条的关联。在遭遇资产负债表衰退时,单独的货币政策将失去效力,甚至连货币供应量规模都将由财政政策左右的这种观点,与经济学家们过去20年中关于美国大萧条的研究互相抵触,这项研究使得当今的经济学家们都认为货币政策具有无与伦比的威力。要跨越这两种观点之间的鸿沟,只有两个办法,要么证明过去15年中货币政策在8本确实发挥了效力,要么证明美国大萧条也是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已经明确,并且证明了货币供应量的规模是由政府借贷所决定。因此真正的挑战是按照我们的理解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证明美国大萧条是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那么就可以得出货币政策对付不了这场经济灾难的结论。
一些读者也许会感到怀疑,为什么一个关于21世纪经济挑战的讨论要绕回到70年前发生的事件上去。然而我们必须回顾过去,因为第一,正是大萧条导致了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第二,许多日本国内外经济学家们为日本经济开出的处方(包括通货膨胀目标政策和定量宽松政策)都极其依赖于近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就如前面已经指出的,这项研究使“大萧条本来可以通过美联储更有技巧的货币政策得以避免”的观点逐渐成为当今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与此同时,作为对他们这个理论的测试,许多学者力主应该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实施他们的建议,当时日本已经掉进了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相同的流动性陷阱。假如货币政策能够成功复苏日本的经济,那么就能够有把握得出结论:货币政策同样能够在美国大萧条时发挥作用。因此,这些经济学家们聚集在日本央行周围,要求进行更大规模的金融调节。按照他们的这些要求,就有必要从大萧条也是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角度来重新验证剖析大萧条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当前学术界对这些现象的解释。
现今学术界的主流意见认为,是1929年10月的股市崩盘引发了经济衰退,因为美联储没有即时向美国的银行系统注入足够的流动性,从而进一步导致衰退演化成了大萧条。研究者们认为,假如当时美联储注入足够的流动性的话,那么大萧条和银行恐慌都可以避免。现任美联储主席,同时也是因为对大萧条的研究而闻名的伯南克在米尔顿·弗里德曼(他第一个将大萧条的责任归罪于美联储的失误)90岁的生日聚会上宣读的发言中,公开承认了,美国的中央银行应该为此受到谴责。
然而,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却从来没有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概念。所以,几乎所有关于大萧条的研究都立足于将问题归昝于资金供给方或者放贷方这一前提。例如伯南克(2000)曾明确宣称,正是因为美联储没能注入足够的流动性造成的金融冲击导致现实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恶化。但是,如果我们的假设前提是借货方行为转变导致了大萧条发生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