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股民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股市中,每天东买一只、西买一只,最终自己一个中小账户竟然同时持有十几只甚至几十只股票,最终其盈利都很不理想。
可以想象一下这些同时持有十几只、几十只股票的个人投资者,当他们买入时,他们的买入理由肯定没有经过反复地验证,可能只是别人的一句劝告、一个市场谣言,他就买入了;买入之后也顾不得继续深入分析,只是涨了就高兴,亏了就担心;在卖出时基本上都是大亏或是小幅盈利的单子。这就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
其实,每一只股票虽然都与大盘密切相关,但却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需要你长时间地与它相处才能逐渐摸清。例如,该股庄家的操作风格,该股在大盘处于牛市时一般的反应强度,该股在利好消息出台时是否会上涨等。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时间的相处,在买卖时你将不会有不安的感觉,一股强烈的信心总是很容易就能生起,这在那些陌生的股票身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由此可得出结论,炒股不需要那么多花招,我们需要的是掌握最简单有效的技巧,那就是长期跟踪一只股票或若千只(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一般不要超过20只),静静听它们每天都在说什么,干什么,摸清它们的规律。等到非常熟悉这只股票之后择机介入,在其中赚到属于自己的利润。
这就是顶尖投资者的做法:听懂股票的声音,只做自己熟悉的。
著名投资专家胡立阳把这种理念称为“牧羊人理论”。
有一年胡立阳到英国度假,在乡下的一个迷你型牧场认识了一位慈祥的老牧羊人约翰先生。这位约翰先生在过去30年来一直坚持只饲养200头以内的羊,他常说:“我的爱心只够分配给这么多的羊,再多我就无法一一照顾了。”
在闲聊中,约翰先生对他说:“你看,前面那只羊叫做乖乖,它今天动作有些迟缓,身体好像不太舒服。左边的这只叫做小可爱,这两天特别快乐,大概是比较喜欢有太阳的天气。”总之,约翰先生对每一只看来长得是一模一样的羊都能叫出名字,而且对它们的习性简直摸得一清二楚。
这真是一种宝贵的启示,胡立阳马上就总结出了他的理论:投资人应该像约翰这样的牧羊人,买股票应该像养羊,重质不重量,最赚钱的不一定是养最多羊的人,而是能将每一只羊都照顾得很好的人。
你是否也得到了启发呢?或许我们之所以迟迟不能在股市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因为我们太聪明了,不愿意像老约翰先生一样老老实实地只饲养200只以内的羊。看看我们的行为吧:许多人每天一打开看盘软件,在寻找投资机会时,是在2000多只股票中--只一只看的,即便如此,不到一个小时竟然已经把这2000多只看完了。
这种很正常的做法在顶尖投资者看来是非常疯狂的,我们可以看看叶逢春和冯成毅的做法。
叶逢春,一个上海的传奇投资者。
传奇之处有三点:一是他非常成功,据某位接近他的人的说法:“在我十多年的投资生涯之中,他是我见过最优秀、最成功的顶级大户!”二是极为低调;三是十几年来仅仅操作过--只股票,就是万科A。
从1997年开始,他瞄准了万科,从此似乎就忘记了其他股票。但与一些价值投资者不同,他十多年来一直是“投机”万科A,而不是“投资”万科A的,这一点倒是与大多数人接近。
在十多年的专注中,他清仓了不少于三十次的万科A,2008年,万科从”高位下跌了20%的时候,他还非常看好、很坚持,当万科跌了30%以上,他一股不剩地清仓了。空仓等待万科跌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又重仓杀入了,在2009年又大赚了一笔。
冯成毅,第六届全国期货实盘大赛重量级冠军,一个比叶逢春还疯狂的人。在赛事进行的四个月间,他在铜交易方面的表现堪称完美。期间沪铜一直处于震荡行情(如图4-6所示),相对于豆粕等品种,趋势并不明朗,操作难度也较大,但冯成毅依然做到1003.42%的收益率,而且其所有交易仅限于铜一个品种。
实际上,他不止这四个月里只专注铜,在20年的投资生涯中,他也只做单一的品种——铜。
有很多人问他,你为什么20年来只做单一的品种,你不会觉得很枯燥吗?你应该分散投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冯成毅的回答堪称经典:“我觉得铜对我来说可能就像我的妻子,可能人这一辈子作为中国人都比较传统,肯定就想跟自己的妻子能够一辈子白头偕老,你想如果跟她白头偕老的话,你必须要懂她,要理解她,要爱护她,要了解她每一个脾气,可能地咳嗽一下你觉得她感冒了。”
“如果说我对铜的理解,大概就是一种,就像我刚才说的,20年了,如果你真的去了解了它,了解了你的妻子,就算是她当中有一些小波折,或者是有一些小矛盾,但是因为你太熟悉她了,你知道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误会,你会用很好的方法去哄哄她或者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你不懂,一会儿铜,一会儿是橡胶,一会儿是棉花,一会儿是白糖,看起来是很精彩,同时在几个品种操作而且很成功,但是就我个人来讲我做不到,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的交易的方法跟交易的经验,也可能是我自己的知识,我只能单一做铜这个品种。
这就是顶尖投资者们的做法,实际上,股票每天都在向我们倾吐心声,但我们却充耳不闻、麻木不仁、不解风情、朝三暮四,由此而来的除了亏损还是亏损。或许我们真该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