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2003)并未否认财政刺激的重要性,并且建议日本央行大幅增加国债的购买数量。他认为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货币供应量,同时也可以帮助政府在不给私营部门增加未来税收负担的同时,实施更大的财政刺激计划。他建议的要点在于中央银行对所持有国债利息和本金的支付最终都将流回国库,在这些债务不给普通纳税人增加负担的同时,使得政府持续不断的财政支出成为可能。乍看起来,这种一本万利的建议的确诱人,但是它依然存在重要的局限性。
中央银行对国债的购买将向银行系统注入大量的准备金。虽然在缺乏私营部门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准备金的增加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但是一旦资金需求重现,中央银行就必然面对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积压的准备金过剩而诱发大规模信贷扩张的风险。假如中央银行对此不加干预,则整体经济必将陷入严重通胀之中。
因此,这时中央银行就必须进行一百八十度的政策转弯,开始抛售国债以吸收银行系统内部的过剩流动性。中央银行的这种政策逆转就意味着,不能指望中央银行成为国债的永久持有者。如果一般公众将中央银行的国债购买视为暂时性举措,那么公众的行为变化自然也就会相应的有所限制。
事实上,日本央行已经被迫将政策进行了逆转。自从2001年3月宣布实行定量宽松政策以后,日本央行通过购买国债向银行系统注入了25万亿日元的过剩准备金。由于5万亿日元的法定准备金已完全能够支持现有货币供应,因此,一旦私营部门的资金需求得到恢复,这笔过剩准备金就足以将货币供应量增加500%——也就是说制造500%的通货膨胀率。虽然在私营部门的资金需求恢复之前,这笔过剩准备金尚不会成为问题,但是现在资金需求回升的征兆已经出现——比如银行向企业发放的贷款终于从2005年后期开始出现了增长(图1-2)。
随着企业的资金需求重新开始增长,日本央行也就别无选择,只好于2006年3月9日宣布中止定量宽松政策。
尽管伯南克承认他的建议是以通货膨胀为代价,但是他没有说明到底是什么规模的通货膨胀。对于日本来说,25万亿日元的定量宽松数额相当于一年的预算赤字。假如日本央行一直持有这笔国债,那就意味着将可能造成500%通货膨胀率的流动性留在了银行系统内。因此,伯南克的建议是在明知最终将导致500%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要求日本央行为相当于一年规模的预算赤字买单。对于这种建议,明眼人很少会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