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森(GautiEggertsson,美联储纽约支行资深经济学家——译者注)(2003)和一些学者主张,即便通胀目标制无法增加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依然可以通过收购资产,直接向私营部门注入流动性来刺激货币供应.3这些学者认为这种方式的收购将提高资产价格,同时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唤醒经济的复苏。
不幸的是,这种主张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借贷方几乎不存在,货币创造乘数已经为零甚至为负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需要收购巨量的资产才有可能对资产价格和货币供应产生影响。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收购将使中央银行承担很大的风险。
先考虑第一个问题。在资产负债表衰退期间,资产价格的变化对于中央银行的收购行为反应迟钝。这种衰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私营投资者们倾向于格按照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衡量资产价值。也就是说,泡沫之所以成为泡沫,就是因为资产价格水平再也无法通过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进行评判。
当泡沫破灭时,投资者将损失惨重,曾经支撑高昂价格的投机需求迅速流失,迫使投资者将现金流量折现法作为衡量价格的唯一尺度。因此投资者们不会相信由于中央银行的收购而产生的资产价格回升,除非他们确信这些资产将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也会同样上升。
除了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在1997年针对市场投机家精心策划的轧空对策获得成功之外,许多政府试图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继续维持或提高资产价格的政策都以失败告终。原因非常简单:市场参与者们不相信这些政府举措能够提升资产的现金流量折现价值。比如2002年10月,日本央行宣布要收购商业银行所持股份。但是这一努力不仅没有遏制日本股价的下跌,并且在六个月后给日本央行带来了巨大的资产损失。这些损失又被媒体大肆宣扬。又比如,美国政府在IT泡沫破灭的2000年大幅降低利率,但依然无法阻止纳斯达克指数的下跌,这样一直持续到对于IT产品的需求重新回升时——也就是IT企业的现金流量折现价值重新开始上升之后,纳斯达克指数才开始稳定和恢复。
在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中,为了克服现金流量折现法对于资产价格的壁垒,中央银行必须购买无以计数的资产才可能对资产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中央银行绝对不可以承担过多风险。这是因为今天的货币完全是由中央银行的信用来担保,而非黄金或白银。为了维护这种信用,任何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必须审慎地执行货币政策。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2005年7月20日的国会作证时曾经说道:“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央银行一直按照我们依旧是金本位的假设来运作。”这句话的关键就在于,中央银行不能将公众的信任当做理所当然的。格林斯潘提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是因为自1972年结束金本位后,美国在那段时期经历了严重的通胀灾难。
将巨额的风险和不良资产加诸于中央银行的政策会严重损害中央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尽管学术界认为这种担心不理性,但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当中,一直到最近,没有贵金属担保的货币才开始得到公众信任。也就是从37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切断黄金和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之间的联动才开始的。
考虑到公众将因此容易丧失对中央银行的信任,也就毫不奇怪当一家中央银行被迫采取危险的行动时,公众自然会首先丧失对这家中央银行所发行货币的信心。一旦这种情况实际出现,那么公众这种不理性的反应就将动摇中央银行所发行货币的信用,因此导致的结果将远比日本所经历的那种程度缓和的通货紧缩要严重得多。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央银行需要将资产价格推高到什么水平才足以阻止企业进行债务偿还。为了使企业从以偿债为中心的运营战略中转移出来,资产价格就必须上升到和泡沫经济顶峰时同样的水平。对于日本来说就意味着,将资产价格的水平提高到位于东京市中心的日本皇宫的地价与整个加利福尼亚州地价相等的程度。
然而即便日本央行真的设定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也没有任何人会相信。日本公众已经认识到了泡沫价格的虚假,事实上,资产负债表衰退就是从人们意识到他们追逐的是价格不实的资产,而这一价格将无法继续维持下去的那一刻开始的。就算能够将资产价格恢复到泡沫时期的水平,还必须将这个价格水平永远维持下去,才能够防止公众重新回到偿债模式中去。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仅靠货币政策来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困难程度。
在1999年11月《文艺春秋》登载的一篇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教授和我的对话当中,他说他认为如何理解日本通货紧缩现象的成因并不重要。尽管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同,货币政策的效应也会相应的有所不同,但是他强调说,经济法则显示,依靠印刷钞票也能刺激需求,因此增加货币供应的策略总会产生效果。“
我回答说,要想使公众从偿债模式中脱身,资产价格就需要上升两到三倍,并且这些泡沫资产价格必须一直维持下去,而这是不可能的。他听了马上回答道:这就是日本之所以需要200%~300%的通货膨胀率的原因所在。
在我们进行这个对话时,日本的年间物价水平只有微小的下降,而且这些下降也是由于政府实行市场开放政策,许多外国产品首次进入日本市场所致。并且,除了媒体在炒作通货紧缩这个话题,在整个大衰退期间,除了2001年5月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下降了1.07%以外,日本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下降从来没有超过1%。而同期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依然维持高于经济泡沫期的水平。把这个现实跟一个通货膨胀率高达200%、日元被贬为废纸、民众的养老金和储蓄被一扫而光的情形相比较,就连三岁小孩都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选择。我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克鲁格曼教授轻松地建议日本实行300%的通货膨胀率时,我吃惊得连嘴都合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