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革命的负遗产
至此,我们已经明确,造成美国大萧条和日本大衰退的根本原因是借贷方而非放贷方的不足。而在日本大衰退期间,日本央行对贷款领域的介入,使本来就已放贷方过剩的局势更加恶化,严重冲击了因资产价格暴跌而元气大伤的日本银行的收益性。
一些意识到前面所说局限性的经济学家们于是建议日本央行大举收购从战斗机到洗衣机的各种产品,本·伯南克甚至建议日本央行收购番茄酱。但是有权通过收购战斗机和洗衣机来影响经济资源分配的公权部门是代表人民的政府,不是中央银行,而且这种干预经济的方式叫做财政政策。所以越是认真检视这些经济学家们的建议,就越会发现,在资产负债表衰退期间货币政策的无力以及财政政策能够起到的有效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通过日本的经验,也暴露出了凯恩斯和他的分析体系的重大缺陷。凯恩斯在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化时,完全没有考虑到资产负债表的问题。就如那些忽视了在资产负债表衰退期间,企业的经营模式有可能从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负债最小化的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一样,凯恩斯将企业永远都在寻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理论的前提,因此一味主张是由于资本边际效应的降低才导致了企业中止投资。但是他从来就没有能够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来说明,为何资本的边际效应会突然降低。
同时凯恩斯也认为,利率过低会造成金融政策失灵是因为,流动性偏好.促使公众将资金从债券转换为现金。但是流动性偏好这个概念本身是建立在放贷方行为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凯恩斯忽略了由于借贷方面临资产负.债表问题而丧失资金需求的可能性。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即使在2003年,日本的短期利率由于定量宽松政策而降至零,10年期国债利率跌至0.4%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偏好。事实上,这个0.4%的国债利率大概会让凯恩斯大惊失色,因为根据他的理论,如此低的利率基本上不可能出现。
此外,凯恩斯也没有解释,本来对经济和资产价格影响显著的货币政策为什么会突然失灵。就像那些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一样,他也没有意识到流动性陷阱是一个借贷方现象,或许这是因为凯恩斯本人家境富裕,从未有过借债经验的缘故吧。
尽管凯恩斯为资产负债表衰退开出了政府赤字支出这个正确的处方,但是他的理论逻辑仅仅局限于因此产生的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以及长期失业者劳动的边际无效性,而完全没有涉及政府支出对于企业偿债的抵消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撕的追随者们就更加没有必要担心资产负债表问题,因为直到1990年日本发生资产负债表衰退之前,二战后世界就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因此,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们的分析体系当中,完全没有任何与资产负债表修复有关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米说,凯恩斯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为对于其试图说明和解决的问题,凯恩斯理论完全忽略了作为问题根源的企业负债最小化现象。所以可以说,企业负债最小化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说中被长期冷落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
由于缺乏这种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者们不得不依靠工资和其他刚性来解释失业和经济衰退。而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引入价格粘性等概念来使他们的学说尽量贴近现实,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这些学者又尝试着将价格刚性融合进来,并因此产生了新凯恩斯学派。
但是当企业处于负债最小化模式时,工资和价格刚性都不能解释经济衰退拖长和失业率问题,因为此时由于企业偿债造成的收入循环停滞会导致总需求持续减少,这种现象将一直持续到企业财务状况得到改善,或者私营部门整体收入下降到无钱储蓄为止。
将资产负债表衰退理念融入凯恩斯的总需求概念,这样就能够解释为何健全的经济会在资产价格暴跌之后突然停滞下来,以及流动性陷阱的发生机.制。总之,通过吸取日本过去15年间经济大衰退的经验教训,凯恩斯革命最终完成了理论体系的构筑。
假如凯恩斯当初意识到了企业和私人的资产负债表问题是造成大萧条的主因,并且在1936年就指明财政刺激政策只有在私营部门进行债务偿还时才能有效,那么他的追随者们就不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推行激烈的财政刺激政策。作为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公众对财政政策的信赖也将一直维持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陷入经济衰退。不幸的是,历史却不是这样展开,就如日本和德国曾经发生过的一样,虽然问题的关键在资产负债表,但是时间和精力却都浪费在了货币主义者和结构改革主义者们无休止的辩论和争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