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表示主观意愿的虚拟曲线,并不会出现在现实中
股票、贵金属和房地产市场经常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
一种资产的市场价格越高,需求量和成交量也随之越大。这与我们印象中的需求曲线形态相违背,需求曲线应该向右下倾斜,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因此成交量也应该越小。这种形态上的背离现象使得金融专家们发展各种各样的新理论去解释金融市场的现象与规律,例如,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行为金融学家的心理恐慌一乐观理论、技术分析者的趋势理论。这些理论大肆流行的结果使公众和个人投资者误以为经济学与真实的金融市场是水火不容的两个独立领域,认为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金融市场现象(如果我不将其进行改进扩展也真是无法解释)。出现这样的局面,经济学家们负有一定的责任:一方面,部分学者将投资市场视为投机市场,认为与国家大计无关,因此认为这种背离现象无关紧要,不值得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封闭守旧,害怕发展新理论的冒险行为会被看作标新立异,更害怕暴露自身知识的短板。
幸好我没有这个担心,因为我没有打算把诺贝尔经济学奖收入囊中。在我看来,新理论的表述是精致还是粗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抽象层的经济理论,能够将真实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现象层面,与我所提出的钟摆穿越方法和股票定价方法的方法层面,连接成一个前后一致、自圆其说的体系。对于一个如此复杂的体系,如果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自圆其说,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满意效果,那么它存在大的逻辑错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为了做到这点,在本书出版前我对书稿做了不少修改,结果编辑们眉头的纠结程度,不亚于刚看完琼瑶老师的虐心电视连续剧。
其实要解释金融市场中这种令人费解的背离现象,不需要抛开经济学而另寻新理论和新工具,关键在于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正确理解——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实质上都是表示主观意愿的虚拟曲线,而不是现实中存在的曲线。经济主体意愿的变化必然会改变需求函数或(和)供给函数,从而使对应的曲线的位置和形态发生变化,均衡点也随之动态地改变,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动态均衡供求模型,是非常好的诠释金融资产和宏观经济的价格变动规律的逻辑工具。我这样说并不是指供求曲线是不真实的,事实上它们是真实的,因为它们存在于公众的意识中并对公众的行为施加影响,它们的存在性和真实性就如国家或社会的概念一样。需求曲线(即需求函数)代表的是需求者群体的心理意愿——当价格在a价位时他们就愿意购买b数量;当价格在c价位时,他们就愿意购买d数量……依此类推。将(a,b)、(c,d)……这些虚的意愿点描绘在以价格和需求量为坐标的平面中就构成了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即供给函数)的给定与此类似,它代表的是供给群体的意愿。这两支曲线并不出现在现实中,它们看不到摸不着也没有轨迹。
那么在供求模型中现实存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这两支曲线的交点——均衡点。由于动态均衡的过程表现为均衡点随时间变化而移动,当将这些动态均衡点描绘在以价格和成交量为坐标的平面中,就构成了价格一成交量轨迹线(由于交易已经发生,所以坐标使用成交量而不是需求量),因此从构成和性质上说这条轨迹线与需求曲线是全然不同的曲线,轨迹线是一个事实上已经发生的过程,轨迹线不但存在于以价格和成交量为坐标的平面中,同时在时间的维度上展开(每个点都包含时间属性),因此可以指出轨迹线上每一个点的时间先后顺序,而需求曲线是非现实的存在,即虚拟存在,需求曲线上的每个点都不包含时间属性,点与点之间自然也没有时间先后顺序。
价格一成交量轨迹线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是向右上方向发展的,即存在许许多多个均衡点,它们是动态均衡过程的结果,下面的几个小节会详细论述以轨迹线为表现特征的动态均衡过程。而在消费品局部市场上,由于需求曲线(函数)和供给曲线(函数)在一般期内几乎不会变化或变化很小,因此这两支曲线的交点坐标变化甚少,古典经济理论干脆将之看成一个静止不动的点,这就是静态均衡模型的均衡点。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中抱怨说金融市场中找不到均衡点,实际上不是找不到均衡点,而是从一段时间来看均衡点会发生移动,其移动轨迹构成一条曲线。在2008年,索罗斯在他的新书《金融市场新范式》中承认了他对均衡的错误理解。从书名你就能发现索罗斯总是想标新立异,当然他不用关心书的销量问题。
图2-1需求曲线与轨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