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认为,所谓的供求关系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同样的道理,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主要是指资金与股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阶段性总量恒定的情况下,如果资金需求加大,那么股票的价格就会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就会下跌。而在供求关系的分析中,我们主要看宏观流动性以及货币供应量指标M0、M1、M2,另外新股的发行节奏,基金的发行节奏等一些事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供求关系。
(一)宏观流动性分析
我们这里所分析的宏观流动性主要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方法调节整个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这其中也包括汇率的变动。而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不仅影响到经济的活跃程度,也影响到股票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对牛熊市的形成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针对2003年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央行采取了适度"收缩”的货币政策措施。2004 年货币信贷的增速有所降低,而相对应的是,在2003下半年出现一波反弹行情也在随着货币政策的适度“收缩"而结束,一路跌至2005年6月。比如在2005年、2006年、2007年上半年的时候,人民币开始升值,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导致市场资金面再次回暖,由此造就了后来的市场资金大幅度增加。当然,虽然在这期间央行也不断地上调利率和法定准备金,但是每次幅度都比较温和,直接原因是为了平衡市场货币总量,直到2007年下半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加大,温和的调控措施已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工作报告中,央行首次提到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到了2007年四季度,这一基调又变成“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措辞的变化,使得市场的货币政策性质开始出现转变,而由此给股市带来的影响是,2008年,两市出现了巨大的调整。当然,调整的原因不仅仅是货币政策的变化,但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么货币政策如何反映市场的供求情况,我们主要通过M0、M1、M2来观察。
(二)M0、M1、M2等货币供应量指标
M0、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0: 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十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股票市场的潮起潮落主要是资金流动的变化引起的,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渐增加(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正),则股市逐渐活跃,股价会逐渐上涨;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逐渐减少(即资金的;边际增加值为负),则股市人气会逐渐衰落,股价会逐渐下跌。而进入股市的资金与银行的资金又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分析银行的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进入股市的资金流动情况。
从最近十多年的历史看,每当M1增幅比M2低时,尤其是二者差距明显扩大的时候,股市就可能会出现趋势性的变化;而M1增幅比M2高时,尤其是二者差距明显扩大的时候,股市也可能会出现趋势性的变化。特别是M1指标,如果连续增幅达到22%以上,那么对于市场来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即将转弱信号。如果连续增幅不到11%以上,那么对于市场来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即将转强信号。
例如,1994年和1995年,M1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使M1和M2的差距开始拉大,1994年和1995年M2比M1分别快7.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为1996年之后的大牛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1999年*5. 19"行情之前,M1和M2同样出现了这样的背离走势,最大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
而上一轮行情在2005年底开始启动。从2006年1月初央行公布的2005年度的金融统计数据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1和IM2出现了明显的“异动”,到2005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 88万亿元,同比增长17. 57%,增幅比2004年末高2.94个百分点;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0. 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 78%,增幅比2004年末低1.8个百分点,于是行情迎来重要转变;而在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 34万亿元,同比增长16. 73%;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25万亿元,同比增长21. 02%,那时Ml的增速比M2高出近5个点,于是一场大熊市到来了。
另外,当M1增幅超过22%之后,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这可能意味着后续的储蓄资金转化为股市投资资金的动力耗尽了。2001 年上半年,M1增幅超过22%的时间持续了5个月,随之熊市到来。而2007年8月至10月,M1增幅连续3个月增幅超过22% ,事后来看,上一轮牛市的头部也刚好是在2007年10月出现。2005年2月到5月,M1增幅连续4个月低于11% ,而此后股市迎来了上涨的契机,2008年9月以后,M1增速连续5个月低于11%,而从2008年11月后,市场便开始进入结构性多头市场中。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M0、M1、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也同时提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情况,但是该数据仅是判断牛熊转换的一个参考数据之一,滞后性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