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巴菲特:格雷厄姆体系的背叛者
既然谈投资理念当然少不了要提到巴菲特先生,我在绪论部分和第1章中已经讨论过巴菲特进行时机选择的例子。这里想谈的重点不是那些被别人每天挂在嘴边的名言警句,而是关于他的致股东信。巴菲特没有写过书,一本也没有,这很不“厚道"”,一个被投资者奉为投资之王的大宗师竟然没有写一本书。结果是很多人通过写关于巴菲特的书而获得名声或商业上的利益。有些人会向别人炫耀说他看了多少关于巴菲特的书,如果你听到有人对你这样说,请你提高警惕,因为这表明这个人其实悟性不高,总是透过二手材料去了解巴菲特。巴菲特亲自执笔写作最多的就是他的致股东信,他的大多数理念也是从这些信流传开来的。因此,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最有效、也是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自己去下载这些股东信。你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些信的中文版,花一点时间精力去搜集是值得的,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他睿智的思想,还有他丰富的幽默感,除了不忘经常拿查理·芒格先生开涮,他也经常思量如何在股东大会的表演赛上投出飘忽球以戏弄击球手,但没有证据表明他成功过,除非是把芒格先生换上场做击球手。个人以为对于财经和投资类图书的作者,还有那些模仿着巴菲特写致投资者信的基金经理而言,首先需要学习的是巴菲特的幽默感。
最近有媒体爆料地产商拖欠土地增值税,地产商的回应是没有达到缴税条件。在这种“可缴可不缴”的税务问题上恐怕巴菲特最有发言权,因为他在股东信中详细论述了他为什么长时间持有普通股而不卖出的理由。他明确指出,如果不卖出股票,盈利就不用马上缴所得税,虽然所得税会被计算在会计报表中,但这些是递延税,递延税的最大好处是不用缴利息,无论它递延多少年。因此,对于他的公司而言,庞大的递延税就相当于一笔巨大的无息贷款,他还列出了马上缴税和不断积累递延税的具体收益差别,数字详尽。你现在明白巴菲特为什么不出书了吧,因为他怕这件事在公众中公开的话会招致舆论压力,怕像中国的地产商一样被称为“老赖”,内布拉斯加的税务局也要找他麻烦。王石和任志强们很纳闷,为什么巴菲特老人家避税这么多年也平安度过,而他们就被人踢爆呢,也许地产商们最想说却不能说的话是:“这是无息贷款,摆明了是占中国人民便宜的,跟巴菲特学的,你懂不懂?”
有些人说巴菲特到中国就不会成功了,他的价值投资在中国无用云云。我可以肯定地说,巴菲特先生到了中国一样会非常成功,因为他最懂得变通。他最先求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没过多久就退学了,因为他觉得在这个地方没什么好学的,还不如回内布拉斯加放羊(但不知道为什么曾就读于此直到毕业都没有挪过窝的郎咸平却很得瑟)。巴菲特后来申请哈佛,但是被拒了(芒格却凭关系进了哈佛,巴菲特可能因此耿耿于怀,所以逮住机会就拿芒格开涮),因而转投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格雷厄姆教授门下。虽然他直对他的老师推崇备至,但他很早就已经青出于蓝,无论是宏观分析还是对于股票价值的理解都超越了他的老师。由于他对格雷厄姆过于推崇,而他本人又没有写过作品,结果把很多中国人都误导到格雷厄姆的著作中寻找价值投资理论,如《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结果一不小心就掉到廉价股、低市盈率股票和绝对估值标准的桎梏中,至今仍有不少基金经理高调宣称坚守大盘蓝筹和价值投资云云。谁知巴菲特先生早就把格雷厄姆理论放到一边了1979年在致股东信中,他明确地说:“我们原先的理论被证明不可行。”这个“原先的理论”就是格雷厄姆的旧派价值理论。
巴菲特多次在青睐的公司的标准中提到“只需要尽可能最少的新增资本投人”,“最好的企业是能够用尽可能少的资本产生最多利润的企业”,并举出内布拉斯加家具、喜诗糖果、法布罗新闻报、史考特费兹等多个例子去证明,他的理论早就进化到了新阶段。只要将他的选择标准使用财务数据(要使用多年数据才好)进行简单运算就能够应用于中国市场了。
我的实践经验表明他的方法很管用,我以前所买进的翻番股票都是使用这条标准。但要注意两件事:第一,要小心周期股业绩的多头陷阱,在前面谈过了;第二,对负面消息要反应灵敏。我在2012年买人过张裕A,当农药残留事件出现当天在接近跌停价卖出,亏了不少但必须卖出。也曾买入黄金股,在QE3的消息过去后,我发现这种公司的业绩取决于金价变动,而金价我是没有办法预测的,因此在QE3消息公布之后卖出兑现盈利。无论你做多少知识上的储备,现实的情况都会超出你的知识范围,因此反应灵敏相当重要,例如白酒塑化剂事件、政府禁酒事件、张裕农药残留事件等。这些都是真实经历和经验之谈,我的书可不是只有理论。公司基本面的改变会立即改变它的增长前景和内在价值,这就是我提出的增长率定价公式的主要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