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符合企业发展目标
从成立之初起,蒙牛就一直在寻找和搭建走向国际化发展的平台,摩根斯坦利等3家国际投资机构投资蒙牛,是帮助其在香港上市、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而蒙牛乳业管理层的想法是,企业不仅仅要吸引包括新加坡、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在内的资金,还要进一步走向世界。这在企业的计划目标中就有所体现,其营销目标是:以国际竞争的眼光来制定发展战略,强化学习型文化建设,用创新的方法整合全球有效资源,用5~10年时间成为中国和世界乳制品制造商的领导者。当时的目标是2003年成为中国乳业领导品牌,2010年成为世界乳业领先品牌。蒙牛的营销战略:借势战略→蓄势战略→造势战略。营销战略和市场为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努力扎实向着目标前进。
经过几年的发展,蒙牛当时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名气,但是在国际上,人们只知道摩根斯坦利、英联投资、鼎晖投资,而不知道蒙牛,蒙牛如果要早日实现世界乳业领先品牌的目标必须要“借东风”。2002年,摩根斯坦利、英联投资和鼎晖投资这3家国际投资机构的投资,使蒙牛新增2亿多元资金,主要用于补充蒙牛的资本金,以提升蒙牛的资产质量,为蒙牛在全国铺建生产和销售网络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新的股权结构和资本情况,不仅为蒙牛原本不尽合理的管理运营结构带来了新气息,也为蒙牛后来在香港实现上市融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产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信用环境趋紧;二是民营企业整体效益不好,可选投资项目少;三是企业信用丧失,银行自身不良资产不堪重负;四是受银行部门“四重战役”,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政策影响,民营企业的产业构成以及自身的规模、素质不利于融资。
在这种民营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较困难的大环境下,蒙牛无法从间接融资渠道获得所需资金。而当时中国企业直接融资正在迅猛增加,企业直接融资的条件日趋成熟,已有多家上市公司通过直接融资获得了快速发展。
2001 年开始,蒙牛就曾经考虑通过一些上市渠道以谋求发展资金,尤其是创业板仍是2001年的热点,如果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则蒙牛通过直接融资更容易获得资金,但是当时创业板没有做成,所以这一渠道不通,而如果是A股上市,对于蒙牛这样一家没有 国企背景的民营企业来说可能需要多年的时间,蒙牛的发展不能在这样的等待中蹉跎。所以,选择私募可以说是当时环境下最好的融资渠道,只要和私募投资者谈妥投资协议,资金连同私募投资基金的其他资源都会进入蒙牛,对蒙牛的发展较为有利。
由于中国国内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历史短暂,在当时,还缺乏实力强大的国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帮助像蒙牛这样有着雄心壮志的企业实现其国际上市。有很多成功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高科技企业)在IPO后实现了资本的高额回报,但是这些高额资本回报大多被外国的投资者们获取。究其原因,是因为本土投资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劣势:第一,我国私募投资没有好的生存生长环境。
国内由于外汇管制、投资工具不灵活、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对投资者利益保护不到位等因素,使得国内投资者的投资受到了相对较多的限制,不如国外投资者能够放开手脚去做项目。私募投资者必须经历众多项目,在成功和失败中、在好的成长环境下才有可能茁壮成长起来,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是由我国金融宏观环境所决定的。
第二,信息不对称问题。本土投资者无法获取到摩根斯坦利等国外投资者所具有的关于国外金融经济的信息,也无法提供他们几十年所沉淀的私募投资经验。对于寻求海外上市的企业来说,本土投资者缺乏国际品牌效应。在国际上,中国本土的私募投资家的经验和信誉无法使得被投资企业充分信赖,因此被投资企业在选择投资者时也会看重“百年老字号”一样的声誉。
这一点可以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角度加以解释,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总有一方会因为获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对交易缺乏信心,对于商品交易来说,这个成本是昂贵的,而私募投资的“名牌效应”本身折射出这一现象,人们对品牌的崇拜和追逐,从某种程度上恰恰说明了较一般商品而言,名牌商品提供了更完全的信息、建立了长久的信誉,所以能够降低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
另外,如果一家私募投资机构无法为企业带来合理有效的增值服务,那么它就只能是一家财务投资者而不是战略投资者,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