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的长期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将不断被挖捆,另外,国有企业重组也将在未来几年中形成对战略投资者的大量需求。但尽管市场很大,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高端人才相对稀缺、缺乏可靠的数据进行估值、法律制度相对不完善、国内的腐败现象和司法部门的强势等问题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发挥。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对33个国家的私募股权投资环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各个国家的一系列定性和定量分析,试图衡量这些国家商业环境对于外资以及本土私募股权投资的吸引力。在被调查的33个国家中,中国连续几年都排名最后,这说明在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眼中,进入中国市场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
虽然中国巨大的市场可以弥补其在商业环境方面的不足,但是各方面发展的不完善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1.本土投资机构资金实力相对薄弱
与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实力相比,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融资能力显得较为弱小。这与我国投资者进入存在障碍有关,目前法律法规对于投资者的进入尚未明确规定,另外,国有资本投资进入私募股权投资的资格受到很大的政策限制,这致使私募股权投资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投资者也未敢贸然进入该领域。
相比而言,在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养老基金)是这个市场的主体,这也导致了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募集规模动辄达到数亿到数百亿美元。1998 年凯雷亚洲合伙人基金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7.5亿美元,2009年掌管的资产超过855亿美元, KKR目前管理着超过598亿美元资产,黑石管理着约910亿美元资产,包括来自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30亿美元投资。而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规模在数千万到百亿元人民币不等,多数本土基金的规模比不上外资基金一个投资项目规模的1/10。
2.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够专业
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处在萌芽阶段,无论是组织形式选择、市场定位还是投资制度策略都还在摸索着发展,其专业性不如管理服务体系成熟的外资私募股权投资。例如,从组织形式来看,国外的经验证明,有限合伙制是最符合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组织形式,但国内直到2007年才实行新的《合伙企业法》,目前仍有多数地区对有限合伙企业的注册细节不了解或者不支持,抑制了这一组织形式的发展。
另外,中国投资机构对全球资源的利用远远不够,英联和摩根斯坦利等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入股太子奶后, 从美国聘请了CFO并聘请国际饮料公司驻华市场负责人的英国人为市场顾问。而本土基金鲜少能做到这些。另外,中国很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具有政府背景,很容易将行政关系带入运营管理体系中,和国际化投资操作体系相差甚远。
3.投资者和项目存在不对称
目前,中国完全符合私募机构投资要求的优质投资项目并不多,所以规模大、质量优的项目受到大家一拥而上的追捧,导致大量资金追逐少数的项目,结果使投资利润下降。虽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原则上不会排斥中小型企业,但他们的选择标准是拥有核心技术、产权清晰、独立自主产权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而符合标准的中小企业有些没有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的意识,有些虽然希望寻求与私募股权接洽的机会,却往往由于存在产权不明晰、财务记录混乱等我国中小企业的通病而错失融资机会,由此导致了在中国出现投资者很难找到有价值的项目、需要资本的企业又很难找到投资者的困境。
4.缺乏顺畅的退出通道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的主要目的是“以退为进,为卖而买” 、融资、筛选项目和退出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者运作的重要步骤,三者环环相扣,任何环节的脱节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盈利。
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曾处于“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尽管股权分制改革后中国市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IPO规模世界排名第一,但是仍不能满足中国企业上市的要求。因为中国尚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没有真正的柜台市场,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有较高的门槛,且上市成本高。
另外,2006年商务部公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10 号文)规定中国企业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须经商务部审批,没有一家此后成立的企业实现海外红筹上市。不过近期创业板的成功启动对私募股权投资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但创业板是否能够成为纳斯达克的追随者而非像日本创业板那样被迫关闭,需要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