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类似,我国对私募股权投资的探索和发展也是从风险投资开始的,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尝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改革的决定》中提到了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问题,随后由国家科委和财政部等部门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风险投资机构一中
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公司)。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量的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进入我国,从此在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中掀起了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浪。
第一次投资浪潮出现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这一阶段的投资对象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海外投资基金大多与中国各部委合作,如北方工业与嘉陵合作。但由于体制没有理顺,行政干预较为严重,投资机构很难找到好项目,而且当时很少有海外上市,又不能在国内全流通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后找不到出路,这导致投资基金第一次进入中国时以失败告终,这些基金大多在1997年之前撤出或解散。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出台,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作出了制度上的安排,极大鼓舞了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情,掀起了第二次短暂的投资风潮。国内相继成立了一大批由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圳市政府设立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和中科院牵头成立的上海联创、中科招商。
2000 年年初出台的《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第一个有关风险投资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为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了相关的原则。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筹备在深圳开设创业板,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推动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但当时由于还没有建立中小企业板,基金退出渠道仍不够畅通,一大批投资企业无法收回投资而倒闭。
前两次的私募股权投资热潮由于退出渠道的不顺畅而失败,但这种情况在2004年出现了转机。2004 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有利于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制度创新一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启动,这为私募股权投资在国内资本市场提供了IPO的退出方式。所以2004年以后出现了第三次投资浪潮,私募股权投资成功的案例开始出现。
2004 年6月,美国著名的新桥资本以12.53亿元人民币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购深圳发展银行17.89%的控股股权,这也是国际并购基金在中国的第一起重大案例,同时也诞生了第一家有国际资本控股的中国商业银行。由此发端,很多相似的PE案例接踵而来,PE 投资市场渐趋活跃,从发展规模和数量来看,本轮发展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
宏观经济形势的利好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助长了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爆发性发展,投资活跃度逐年上升。从投资机构募资情况看,新募集基金数从2002年的34个增长至2008年的116个,而募集金额在2003年和2004年进入一个低谷后重新开始反弹,一举从2003年的6.39亿美元上涨至2008年的73.1亿美元。从投资的规模来看,案例数量从2002年的178起增长至2008年的535起;期间,投资金额也增长了近9倍,达50亿美元。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2009 年第一季度投资机构倾向选择更为保守的投资策略,投资总额为4.70亿美元,投资案例数比2008年同期下降53.7%,比2008年第四季度减少了50.0%;投资金额比2008年同期大幅下跌了82.5%,比2008年第四季度下降了67.7%。不过,随着境内经济的好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恢复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同时,创业板的推出和二级市场信心的恢复为IPO重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09年第二季度募集完成基金规模大幅上升,募集完成、首轮募集完成和开始募集基金数量环比分别上升86.7%、40.0%和30.0%,募集规模除开始募集规模略有下降外均实现大幅上升。
总体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发展迅速,新募集基金数、募集资金额和投资案例与金额等代表着投资发展的基本数据将会长时间保持增长状态,这是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数量多、发展快所带来的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