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投资是指按IPO发行价格承诺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有限售期(6~12个月),起市场定心丸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基石投资者一般为大型机构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知名富豪企业、甚至还有各国主权基金。目前,引进基石投资者的做法在亚洲已经非常的流行,特别是在香港上市的公司。
锚定投资,更确切的说应该叫“锚定订单”,在IPO中指的是在路演和簿记开始前即明确表达了投资意向、并在路演和簿记第一天就下达的订单,在配售中指的是在配售交易开始簿记时或开始簿记后不久,就进来的订单。早期进来的订单,能够带动起认购的势头,也就是俗称的带头作用。
与基石投资者不同,锚定投资者没有锁定期,可以在上市首日出售,从某种程度上锁定风险并获得超额收益。但是,通常锚定获配率比较有限,不能保证一定能够拿到足够量的货。
而打新股,主要是散户小资金参与的方式。因为港股市场对于散户申购新股给出了“特殊待遇”当大蓝筹发行时优先保证一户一签,其他中小盘发行时,小资金散户另外编组抽签,因此港股新股申购一手的中签率非常高。
基本属于雨露均沾型,也就是只要去申购了尽量保证每人能获得一手,这种机制下,僧多肉少,大资金申购多手新股的中签率反而会下降,资金利用率偏低。
通常谁会做基石投资者
在香港IPO市场,主要是以下五类人会做基石投资者。
第1类:SWFS 主权财富基金,资金大,投资时间可以很长,当然有时候投资理念也可以很难理解
第2类:国际机构投资者,长线基金为主,偶尔也有对冲基金
第3类:企业出于a) 战略/策略合作考虑;b) 主业以外本身就有资金做财务投资以分散主业经营风险;b) 兄弟公司友情捧场
第4类:Tycoons 富豪,常见的是香港城中几家富豪,东南亚(新加坡,大马,台湾等)富豪。
第5类:PE,这个比较特殊,通常市场条件下不常见,但是在特殊的市场窗口(例如2012-13年),IPO市场的估值甚至比pre-IPO市场估值都低,而且流动性好很多,PE也会进来买IPO,并且由于PE的持有时间较长,对六个月的锁定期不那么敏感,因此不介意做基石。
如何查看新股基石投资者
1、在招股书中会明确说明新股是否有基石投资者,参与基石投资者名称,认购的股份数量以及发行占比等。
2、量化简财-港股IPO分析报告,会标明基石投资者情况,以便大家查看,例如在:第50期: 量化简财-港股打新IPO分析(百济神州-B(06160.HK))
基石投资者:
1、GIC 认购 762万股 占比11.62%,认购金额7.85亿港元
2、Baker 认购609万股 占比9.29%,认购金额6.28亿港币
3、高瓴资本 认购542.4万股,占比8.27%,认购金额5.59亿港币
4、汇桥资本 认购190万股, 占比2.9%,认购金额1.96亿港币。引入4名基石投资者,阵容强大。
在港股新股中,出现基石投资一般有2种可能。
第一种:新股实在糟糕,需要有基石投资保驾护航,吸引其他投资者前来认购,才能顺利完成IPO发行。(有基石投资者参与,个别新股定价往往还会虚高,上市后不久就会大跌)
第二种:新股确实有前景,基石投资者为了争取到一定新股配售股份,争先恐后抢当基石投资(这种基石投资者往往看中新股长期的发展空间,一般会选择长期价值投资)
因此,在有基石投资参与的港股新股中,一定要针对公司基本面仔细甄别,切忌认为有基石投资者参与的新股就一定是好股。基石投资者可能通过上市公司的折价、回购股份等方式实现盈利,但是打新小散可就要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