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港股上市的中国企业,基石投资比例日渐提升,引发了市场不少的批评声音,抬高定价、影响交投量,是其中最具争议的问题。
谁是基石?
每个上市的项目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基石,但是其中总有一些熟悉的身影。中国人寿就是其中之一。
在华润制药上市的项目中,中国人寿通过旗下三家公司作为基石投资者持有华润股份,占到发行股份总额的11.05%;中国人寿通过两家公司在招商证券发售的股份中占到2.18%;在中粮肉食发行的股份中,中国人寿作为基石投资者持有11.93%。不过在这三个项目中,中国人寿都不是持股比例最高的。
招商证券最大的基石投资者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润制药最大的基石投资者是恒健国际投资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该公司隶属广东省国资委;邮储最大的两家基石投资者是CIOL(隶属中国船舶)和上港香港(上海国际港务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港口企业),两者持股比例相当,加起来占到邮储新发行股份的接近56%;中粮肉食最大的基石投资者是海尔集团,等等。这些基石投资者大部分都是有名头又有实力的大公司。
基石投资者有时候还不光是投资。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兼市场发展科项目管理部主管许正宇说,比如有些基石投资者是熟悉上市要求的机构,除了投资,还会给上市企业提一些意见;还有些基石投资者是上市公司的上下游企业,可以介绍投资。
中国国际金融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金)投行部执行总经理王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还发现,现在基石投资者比较多的是周期性行业,比如航运、钢铁、港口等行业的公司,而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构投资者。
这些公司的主业每年都有波动,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已经不能再投资主业了,而投资到这些金融行业,回报还是不错的,每年的股东回报率(ROE)有百分之十几,还有业务分红。
只是四、五年前,基石投资开始出现的时候,占据新发行股份的比例并没有这么多,一般控制在10%-15%,而且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会有基石投资。
“那时候有很多基石投资者都是香港的,那些大佬们赚了很多钱。”王晟说。王晟带领中金的投行团队2016年已经在香港做了十几单IPO项目。他认为,如今的基石投资比例比较高,一方面是因为如今市场上国际投资不振,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投资者崛起。
“现在很多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态度是最近若干年最差的时候,大多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持观望态度。”王晟说,“国际需求不振,国内需求很强,企业如果要发的好,当然要找基石了。”
如今,在一项IPO项目中,发行公司会带领团队先确定好基石投资的比例、基石投资者的结构,然后选择基石投资者。以前,上市公司为了确保公司股票顺利发行,会找到基石投资者,请它们投资。而如今在一些好的项目中,公司还可以对基石投资者作出选择。比如在邮储和华润上市的过程中,都是在选择基石投资者。
作为基石投资者,可以优先买入上市公司的股份,只是购买之后,需要锁定三到六个月才可以卖出。
基石投资者购买完之后,剩余的股份才会在二级市场进行发售。在最近的二级市场的一些大项目发售中,香港的发售比例一般为5%,国际发售比例达到95%。正因为如此,对香港市场融资能力的质疑声音不断。
基石投资发展历史
从基石投资者的发展来看,最初在香港 IPO 市场引进,是国企在香港上市时大 家对国企的情况不太了解,对国企的管理、盈利模式和公司治理不是特别放心, 有一定的顾虑,香港便引入了基石投资者。引进基石投资者的做法在亚洲很是盛行,特别是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自 2012年以来,基石投资者的认购股份已占到香港新股发行的30%。
基石投资配售原则
1、配售必须按首次公开招股价进行
2、所配售的首次公开招股股份须设禁售期,一般为上市日期起计至少六个月
3、每名投资者在上市申请人的董事会内没有代表,同时独立于上市申请人、其关联人士及其各自的关联人4、配售安排的详情(包括投资者身份及背景)需在上市文件内披露
5、假如该投资者就《主板规则》第 8.24条(《创业板规则》第 11.23条附注 2及 3)而言会视为公众人士,纵有上述的至少六个月限售期,该等股份亦 属《主板规则》第 8.08条(《创业板规则》第 11.23条)所致的公众持股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