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唯一的”桥梁“
按照巴菲特的观点,消费垄断加“过桥费”式的利模式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像大同电饭锅一样,只能对市场形成消费垄断,但没有“过桥费”式羸利模式的公司,难以取得超额利润。那反过来设想一下,一家公司拥有“过桥费”式的赢利模式,但并不能形成消费垄断。那这家公司还值得投资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以桥梁作为例子。如果一座桥梁是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那人们为了到达对岸不得不经过这个桥梁。桥梁的所有者可以轻松赚取过桥费。甚至他可以不断地将过桥费抬高。这不会对客流造成太大影响。当然,可能还会有其他过河方式,比如轮渡、航空等等。但那些方式都没有桥梁便捷。只要过桥费价格不是高得离谱,多数人还是会选择重复地缴纳过桥费。吉列就拥有这种唯一的通道。消费者要想获得舒适的剃须感受,就不得不定期更换刀片,而他们的首选就是吉列。市场上可能有其他竟争品牌。但吉列的垄断优势是无法替代的。只要占列的价格不比其他产品高出太多,它就必然是多数消费者的首选。
与吉列的例子不同,如果有两座桥梁都能连接两岸,那这两座桥的羸利都会十分平庸。任何一座桥梁提价都意味着它会失去大量过桥者。失去了消费垄断优势,即使消费者能重复地缴纳“过桥费”也不会带来太多利润。
巴菲特投资的水牛城晚报就是很好的例子。一般来说,在一个大小适中的城市里,都会有自己的报纸。当只有一家报社时,就会形成消费垄断优势。这时报社可以轻松赚取超额利润。因为大小商家只能通过这唯一的“桥梁”把广告传递给消费者,而消费者也只能通过这唯一的桥梁获取信息。如果有两家报社,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它们之间会恶性竞争,甚至爆发价格战。这种情况下,“1-2”要小于05。
1977年,巴菲特花费3250万美元买下了水牛城晚报公司。当时水牛城有两份报纸:《水牛城新闻报》和《水牛城快报》《水牛城新闻报》由水牛城晚报公司出版,而《水牛城快报》则由另一家公司出版。二者是竞争对手。严格来说,巴菲特购买水牛城晚报是一次失败的交易。他最初认为,只要水牛城晚报能改进自己的发行方式,例如推出周末版,就可以轻松挤掉竞争对手,独占市场。事实证明他是错误的。巴菲特入主水牛城晚报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改革,最初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他的策略很快被竞争对手抄袭,最终水牛城的报业市场上继续着两强竞争的局面。
这就是同一条河上有两座桥梁的局面。两家报社相互竞争,即使亏损也不愿让竟争对手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从1977年到1982年,《水牛城新闻报》总共亏损了1200万美元。当然《水牛城快报》的业绩也好不到哪去。直到1982年,事情才有了改观。由于种种原因,《水牛城快报》在这年停刊了,巴菲特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消费垄断优势。此后,《水牛城新闻报》一度成为全美最赚钱的报纸。
如果一条河上只有一座桥梁,那么所有者靠收取“过桥费”可以赚取大量利润。如果再有一座桥梁,其收益率马上会降到一般水平。如果这两座桥梁陷入恶性竞争,那它们的羸利能力就会十分有限,甚至可能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