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不同类型的“过桥费”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股票应当优先考虑那些可以收取“过桥费”的公司。他投资的吉列、可口可乐、箭牌、华盛顿邮报、运通公司等都是通过收取“过桥费”来贏利。仔细观察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公司销售的产品有很大区别。那么收取“过桥费”的公司有什么共性?投资者又如何分辨这样的公司呢?
巴菲特认为,这类公司通常可以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自己的特点。
(1)公司生产日用品,但产品很不耐用
这类产品每个家庭都会用到,但很不耐用,需要定期更换。于是就给生产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拥有了这个巨大的市场,只要公司产品能保持消费垄断优势,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
前文中讲到的吉列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可口可乐也属于这类公司。世界上有大量家庭会日复一日地消耗可口可乐。而可口可乐的消费垄断优势是无可替代的。这就使可口可乐无论在销量还是业绩上都得到了保证。为了分辨这类公司,最简单的办法是观察超市里每种商品的摆放数量。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超市里不同商品在货架上的摆放数量会有所不同。一些不易消耗的物品需求量小,货架上摆放的也少。而那些消耗很快的日用品,每个超市都会大量囤积。例如,在一家正常规模的沃尔玛超市中某品牌电饭锅的数量可能不会超过十个。而吉列刀片会有上百个摆放在货架上。可口可乐的数量则需要以千瓶来计数。
(2)电视台、报纸、网站等媒体公司
在巴菲特眼中,电视台、报纸、网站等媒体公司也是典型的收取“过桥费”的公司。与销售日用品的公司不同,这类媒体公司同时向两类顾客收取“过桥费”。
一类客户是生产商,他们要向媒体缴纳广告费。从这个角度考虑,媒体公司比制造业公司更像是一座桥。桥的一边是生产商,另一边是消费者。生产商只有通过媒体广告,才能拉近它们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种需求是源源不断的。生产商要日复一日地向媒体公司缴纳广告费。
另一类客户是消费者。消费者会日复一日地购买报纸,观看收费电视频道,交费成为网站会员。这形成了一个对媒体公司十分有利的现象:消费者的浏览可以给它们带来更多的广告收益,而这种浏览本身可能也是付费的。巴菲特曾经将闹市区的报刊售卖机比做一个收费站:每个路过的行人都要掏钱购买一份报纸。
水牛城晚报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巴菲特在1977年买入这家公司。最初因为市场竞争激烈,这家公司的业绩并不理想。直到1982年,竞争对手《水牛城快报》停刊,这家公司开始发挥出收取“过桥费”的优势。根据1991年新闻公司杂志的报道,该报的资产报酬率高达惊人的91.2%。也就是100美元的净资产在这家公司一年就创造了91.2美元的纯利润。
(3)公司提供重复性消费服务
服务和商品一样可以被销售。销售服务的公司同样也可以获得收取“过桥费”的机会。巴菲特对服务公司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商品公司。他购买了大量服务类公司的股票,包括信用卡服务公司、杀虫服务公司、专业清洁公司、除草服务公司等。
巴非特投资服务类公司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运通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向消费者提供信用卡、旅行支票、旅游、财务规划等服务。以信用卡为例,消费者每次刷卡消费,运通公司都会向商家收取一定的刷卡费用。这是典型的“过桥费”式利。消费者刷卡不用自己付费,因此他们会不断地使用信用卡消费,而运通公司就在其中赚取源源不断的利润。运通公司信用卡业务的另一个利润来自消费者。信用卡的持有者每年都要向运通公司缴纳年费。如果他们还款不及时,还要缴纳额外的贷款利息和罚金。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过桥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