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企业理论不仅发展了有关平行横向结构的理论,而且还更加深入地讨论了有关企业内部纵向关系的理论。历史上经济的众多发展提供了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产生的基本原由。对于前向一体化而言,它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控制分销的质量,即防止在分销链的较低层次上出现产品掺假的现象。
前向一体化存在的另外一个基本原因是广播与电视组成的全国性通讯网的发展。全国性的通讯网带来了大众广告,促进了产品预售,并使企业能从全国性市场中获利。此外,它还增加了人们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销售组织本身可以是进行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前向一体化还使企业为高价产品提供支持服务的能力获得了提高。这种情况在从计算机到诸如电冰箱、电热器、厨房设备一类的家庭用品等一系列产品中最为典型。
促使后向一体化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是为了控制元件的质量。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重要的企业经验在企业产品关键元件的设计与制造阶段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后向一体化还促进了专门化制造设备的协调与使用。这里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在石油工业中把勘探、开采与炼制结合起来就会具有一体化的优势。
表2-2组织形式
威廉姆森(1971,1975)全面阐释了肯定内部组织的原理以及市场失灵的原因。他的理论涉及到交易成本的问题。他认为可以用内部组织来代替市场交换以减少交易成本。简要地说,肯定内部组织存在的原因可以分为三大类:激励、控制和固有的结构优势。在一个组织内部,各方利益逐渐被调和,并且由于各方都担心被排除在组织之外,从而避免了机会主义的行为。企业既可以运用比市场更为多样化的控制、奖励和惩罚工具,又拥有成本较低的获取必要数据的途径,从而能比购买者更精确地评价自己的表现。同时企业通过员工间的共同训练与共同经验、反复的人际交往以及企业内部有可能发展起来的简洁代码,还可以实现信息交换的经济性。
威廉姆森(1971)列出了五个节约交易成本的源泉。首先,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避免双头垄断或寡头垄断下的交易成本。第二,对于那些技术上很复杂或者要求定期地重新设计或改变产量的产品,在合约中可能会有不明确的地方,因此只能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来解决。一体化通常通过法令来协调各方利益以及调和各方分歧,并且允许进行有效的(适应性的、系列的)的决策。第三,在一些行业中,由于不确定性导致战路性错误的风险很大,内在化削弱了出于机会主义目的而企图利用不确定性的动机,允许有优先状取相关数据的途径的存在,减少了在制订合约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并且能够有选择性地运用控制机制。第四,通过对经济的观则、预期的一致和“信息冲击”驱散等条件一体化还改进了信息处理过程。第五,一体化增强了机构在避开法规的限制以及避税等方面的适应性。而且,如果一群人中的各个成员的风险厌恶程度是不同的,那么生产活动内在化还可以使风险承担功能专业化。
克莱因、克劳福德和阿尔钦探讨了当一项资产从属于其他的投人要素时存在的潜在的掠夺问题。他们研究了多种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的契约形式,他们观察到,长期合约可以采取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从法律上来说由外部机构执行的、陈述清晰的契约性保证。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是由市场机制来执行的。规定不很明确的契约性保证,这种保证规定如果发生了机会主义的行为,则取消以后的业务。规定明确的长期合约的缺点是,要列明可能会发生的偶发事件,查找出违反合约行为以及在法庭上强制执行合约都是有成本的。准租金中专门的可掠夺部分越小,合约的签订者就会越依赖于合约关系来解决问题。他们的中心论点是,如果一项资产具有相当大比例的、非常依赖于另外一项资产的准租金,那么这两项资产就会趋向于为一方所有。
19世纪纵横分布的铁路网的发展,在组织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资产专业化促进了路轨相互连接但产权独立的铁路系统中所有权的共同化:然而,仅有共同所有权还不能保证以最小的运输成本来进行运营。相应地,铁路行业发展了第一个分权的“生产线和职员”(lineand-sataf)组织体制,并且创造出由拿全薪的管理人员组成的正式的行政机构。这种管理体系典型地表现了内容等级制度的解体,通过把支持性的活动从运营活动中分离开来,从而使铁路系统能够更有效率地运作。
多种经营公司(M型组织)在20世纪逐渐发展起来,最先的是杜邦和通用汽车公司。威廉姆森(1975)用交易成本法解释了这种现象。采用单一结构(U型)的成长型企业开始遭受信息交流程序繁褥(有限理性)和企业内部职能单位追求子目标(机会主义)问题的困扰。为了防止由专属资源所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一体化可以采用M型组织,以避免U型组织的这些问题。这种多部门的组织形式是超出基本的生产线和职员制之外的、对等级制度解体后的组织结构的一种精心的改进。M型组织通过组织利润中心,减少对跨部门流动信息的需求,将资源引导分配到能实现最大价值的用途上,并利用更高水平的战略规划、监督与控制能力,来获取更高的效率。
依据生产成本有效性的观点,发展多种经营组织结构主要为了获得对一般性行政专门知识的大量固定投资的收益,这些知识可以被那些为数众多的、单个的、分散的经营业务所利用。分散经营的优点是可以将决策置于经营层次相近的专业化管理职能活动中,因此,在通用汽车公司这个M型组织的原型中(威廉姆森,1975;奥奇,1984),一般办公与职员的职能包括研究、经济、财务策划与控制以及法律职能,而制造与营销职能却是由分散的、半自治的部门完成的,这些部门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专业化的,并且深受生产与营销相互关系的影响。一些活动,例如设计和市场研究,要求公司的不同层次与不同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
通用汽车公司的多种经营方式是在(按美元产值计算的)最大比例的产品为汽车,而汽车这种产品的市场又是根据各组产品的不同特征进行细分的那段时期里发展起来的。不过,通用汽车公司后来也扩大了基本上与运输有联系的业务,如大客车、火车和拖拉机等,并且还涉足了一些家居用品及与国防合局有关的一系列高技术业务。
在此之后,其他企业中的多部门组织形式涉及到更为多样化的活动。为了在更多样化的行动中获得成功,在一些活动,例如研究、生产或营销之间,保持一些联系似乎是比较理想的。多样化经营的基本要求是M型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应当从规模经济和经验优势中获利,而这恰恰是如果这个单元独立出来或是作为另外一个组织的一部分所不能达到的。正如威廉姆森所说的那样(1975,P.137):“由此而导致的结构既体现了理性,又体现了协同作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更有力,效率更高)。”
M型组织在混合型企业中达到了其最发达的形式。根据混合型公司的定义,混合型公司从事彼此不相关的业务和生产彼此不相关的产品。如果业务是完全正相关的,那么将它们]组合就没有任何多样化经营的收益。一般认为混合型企业将不相关的业务组合起来,即使是将零相关的业务组合起来也能产生多样化经营的收益。当被组合的业务是完全负相关时,就会产生出最大的多样化经营收益。
然而,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并不能充分地解释混合型企业为什么会激增。在表现最好的、可以作为典范的混合企业中,似乎存在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把企业能力拓展到不同的业务活动领域中去,至少在一般性的管理层次上是这样。像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这样的公司,在哈罗德·格林(HaroldGeneen)掌权的时代拓展的是财务策划能力与控制能力。立顿I业公司早期的成功正是由于它把技术能力和一般的系统方法拓展到许多业务领域中去。
因此,在混合型企业中,通常至少会有一般管理能力的拓展。另外,威廉姆森提出的纵向一体化所具有的内部交易优势也适用于混合型企业。这些优势包括内部经济学习过程、更迅速地转移资源的能力和内部反馈系统所带来的收益。正是这些优势使得混合型企业作为一个有效的内部资本市场在运行着:这是通过削减对某些业务的资金配置,并将它们重新分配到更有前途的业务中去来进行的。另外,混合型企业的中心办公室作为股东们的某种形式的代理人,监督各组成部分的运行情况,它拥有外部监督所没有的内部监督的信息优势。
多国企业采用M型组织来扩展对外直接投资。多国企业的增加似乎与M型组织的风行有直接关系。它们在高技术研究与开发(R&D)行业中尤其重要,在这些行业中,技术转移在业务扩展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多国企业为了节约拟定合约的成本,放弃了借助于复杂的合约来实现多国化经营目标的方式。
控股公司(H型)与M型组织类似,因为它也有多个利润中心和一个中心总部。但控股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的控制权仅仅限于对各个利润中心所收入的股息与其投资的相对数量作决策。威廉姆森(1985)指出,当共同使用的、相互依赖的有形资源和信息资源是有限的时候,组织就会采取H型而非M型的结构。
企业理论中行为方面的理论基础是由塞厄特(Cyert)和马奇(March)在他们的开创性著作——《企业行为理论》(1963)中建立起来的。这本书是有关组织行为理论著作中的一本,它分析了个人自利行为在企业机能中的含义,它不是简单地将企业看作是代表生产函数的数学方程,而是把企业看作是人的组织。这个构想激发了人们对企业行为方面的问题(就像在表2-1列出的专题中所反映的)的思考,并引发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表2-3组织行为概览
表2-3组织行为概览(续表)
1.对代理问题的控制。因为代理人的利益和委托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因此会产生代理人问题。企业理论认为,有关的代理关系是指:①所有者与管理者;②股东与债权人;③企业和非投资的利害关系人,例如雇员、供应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如果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合约可以无成本地拟定和执行,那么就不会存在代理人问题了。一般而言,代理关系引起了:①订约成本;②监督和控制代理人的成本;③确保代理人作出最优决策或者保证委托人由于遭受次优决策的后果而得到赔偿的保证成本;④尽管有签订合约和强制执行,但由于仍然不能完全控制代理人的行为而引起的剩余损失(福利损失)。
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只要一家企业的管理人员不是惟一的所有者,就会产生代理成本。它的变化形式,从不得不向外出售股票以筹集资金用于投资、但仍然保留有实质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企业家,到(不拥有所有权、不过是企业雇员的)管理人员,股东把管理权委托给他们,以便对企业进行更有效地控制。在团队生产的情况下,如果管理人员拥有的所有权不到百分之百,那么就会促使他们躲避责任,因为躲避责任的代价并不完全是由躲避责任者来承担的。管理人员躲避责任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最为明显的可能是过分地消费工资之外的额外补贴。这也许会增加管理者的个人效用,但却没有为企业带来丝毫的好处。管理者还可能采取的躲避责任的形式是,不那么勤勉地为寻求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而工作。
所有权与控制权、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冲突是否重要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詹森和梅克林(1976)提出,这个问题在某些程度上被这样一个事实缓解了:即代理成木的负担完全由所有者/管理者来承担。这是因为,外部投资者通过损失(它是由于管理人员减少了所持有的股票从而躲避责任的动机增强而引起的)估计,会相应降低为股票所付的价格。然而,虽然企业总体价值的减少可能完全是由所有者/管理者所造成的,但是由于他拥有非现金津贴(工资之外的补助),因此他的总体福利损失并不是那么大。所以,这个问题只是得到了缓和,但肯定还没有完全消除。
2.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尽管存在潜在的代理人问题,但许多组织的特征仍然是管理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决策代理人并不承担由于他们的决策所带来的对财富的巨大影响的责任。在公开上市公司、大型专业性合伙企业、金融互助公司以及非盈利性组织中都可以找到风险承担与决策职能的分离。
公开上市公司的普通股提供了无限制的剩余资产要求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要求权是可以自由转让的,他们具有无限时间期限并且股东无需承扭其他的责任。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为了防止代理人的问题,无限制的剩余资产要求权是最先被选用的。法玛和詹森(1983,1983a)假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组织之所以生存下来,是因为它们已经找到了处理由此而引起的代理人问题的有效方法。他们认为,通过在复杂组织中分离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可以控制代理人问题。
通常认为决策过程至少包括下列要索:(1)资源分配及合约草拟的初始建议。(2)在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中进行选择。(3)执行经过批准的决策。(4)监督——衡量决策代理人的表现。(5)激励与奖励系统。
法玛和詹森为决策过程的这种分离建立了一个预测模型。他们假定剩余资产风险承担职能从决策管理职能中的分离,导致了决策控制(选择、监督和奖励系统)从决策管理(初始建议和执行)中分离。他们的观点是,这种分离在复杂的组织中是有效率的,因为决策所需要的知识分散在众多的代理人中。决策管理的职能被委托给拥有相关信息的代理人——企业中被雇用的职业管理者,而把决策控制权赋予给剩余资产要求人。在所有权广泛分散的情况下剩余资产要求权具有的双重优点是:①净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的巨大风险由众多的人来分担。②公司型企业能够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以购头资产和保证对债权人的支付。
决策控制系统的一般特征包括:①决策等级制度;②雇员和管理者之间的相互监督系统;③最高层次的决策控制权通常属于董事会,并且内部控制的最终源头是专家董事会。有人认为,内部人士即管理人或董事会成员,比外部人士(通常由内部人士提名)更有影响力。一种观点认为内部人士会因此而控制了外部董事会成员。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人士拥有更多的互补性技能所需的知识,并且是由他们来挑选外部董事会成员,以拓展有效控制企业所需的管理能力的广度。因为外部成员通常是其他组织的决策代理人,因此他们的人力资本的价值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可以防止他们只是简单地屈从于来自内部管理人的压力。
3.公司控制权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控制代理人问题是许多研究的主题。曼尼(1965)在开创性论文中指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大大削弱了所谓的所有者与控制权的分离问题,这个市场把小股东在公司事务中与其拥有的权益相当的权利与应受到的保护移交给他们。
公司控制权市场要求并且假定,公司管理效率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管理不好的公司的股票价格会相对于它所在的行业或整个市场的股票价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