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形成的一个严重缺陷在于直接融资薄弱,即金融资产证券化程度很低,这是导致长期以来企业资金普遍短缺和国有企业间接融资效益差的主要原因。解决中国资本短缺的惟一出路和途径,只能是加快推进金融市场证券化,加快发展直接融资。
一、中国的银行业必须加快由分业经营转向混合经营
从1993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在全国金融系统推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政策,并且其重点是各商业银行。它的基本要求是: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业的四大分支要分开运作,从公司组织、股本结构到人员安排、业务范围都要脱钩。这些要求明确写进了1995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1998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在监管体系上,证券及保险监控职能先后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了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一起构成中国金融分业经营的监管体系。
当初推进分业经营的初衷主要是基于分散经营风险,规范银行运作来考虑。然而,实行银行分业经营政策以来的实施效果如何呢?从控制风险的角度看,全国银行业的问题不是在减轻,而是在增加,风险增长的速度呈加快趋势。
表9-10中国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
从表9-10可看出在整个金融不良信贷资产中,银行不良信贷部分占92.88%,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绝大部分比重,反映出中国金融风险主要是银行风险,银行风险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分业经营的要求,银行难以做到多元化经营,银行的资产业务被逼到贷款一条路上。
从规范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说,近几年金融秩序相对好了许多,乱集资、乱拆借、乱抬高利率的金融“三乱”现象有了明显的收敛,但问题正以更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如银行账外经营、存贷款“空中飞行”,从过去单纯绕规模、绕指标转向了增收入、补利益、解决福利等多种用途。
在分业制下中国的金融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只能在狭小的存贷款领域内经营,资产结构单一,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证券资产与其他资产所占比重很小。从目前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结构看,信贷资产、投资与证券资产、其他类资产的比例大约为77:3:20,而且在信贷资产中有70%左右投向了国有企业,使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高风险之中。与西方实行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相比,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令人担忧,在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从中外银行盈利能力的角度看(见表9-11),在资本收益率(股权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银行税后利润资产总额)这两项指标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差距较大。
目前不少人对银行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存有很大的疑虑,认为混业经营面临着三个方面障碍。一是金融制度不完善,实行混业经营可能引发较大风险。二是国有上市公司不转制,使证券市场和混业经营内生巨大风险。三是中国金融监管水平落后。还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目前在适应混业经营制度生存基本方面仍未获得突破性进展,如果较快地推进混业经营制度,以往分业经营的问题必然会变相爆发。诸如信贷资金操纵股市,泡沫经济膨胀,国有金融资产大量流失,金融秩序混乱等就会再次出现,造成新一轮的金融风险积累和国民财富非公平分配。因此,实行全面的混业经营的条件尚不具备。
表9-11中外银行盈利能力比较
从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看,近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发展,从实施全能银行的基本条件,包括商业银行良好行为规范、健全的市场机制、完善的法律环境、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和有效的金融监管来看,尽管中国仍存在一定或相当的差距,但正在按照基本的要求去努力,而且在许多方面已经接近基本条件。虽然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还不可能普遍推行全能银行,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全能银行方面无所作为。
中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明确界定了不允许商业银行在中国境内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内容。同时,《商业银行法》第3条则规定了允许银行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和部分保险业务。根据这些法规的规定,中国商业银行可以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拓展自身业务。
首先,现阶段中国实行的分业经营仅限于商业银行的境内业务,而并未对商业银行在境外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加以限制,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在境外发展全能银行业务。
其次,中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不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推行金融创新,注重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大有可为。一是有关企业并购的业务,如企业选择目标企业、企业诊断和评级、制定并购价格、筹集并购资金等;二是有关客户理财的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的咨询服务;三是有关项目融资的业务,如项目的评估及资金安排等;四是有关资金结算与清算的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清算、代理股票发行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五是有关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基金资产的投资管理业务等。
二、中国的证券市场必须是证券多样化的市场
根据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快扩大债券、股票、投资基金等的发行,创造新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一般来说,证券市场的发达与否与商品市场的发达与否一样,都是以商品数量的丰富和品种的多样化为标准。今后除扩大国债发行外,还应相应开发其他新的金融工具及扩大其发行量。一是扩大企业债券发行,适当分流储蓄资金,由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自筹用于技术改造。同时,根据不同的筹资要求,开发一些新的债券品种,如住房债券、单位投资基金债券、信托受益证券、各种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债券等,充分利用证券吸纳游资。二是逐步扩大股票市场,增加股票发行量。三是发行人民币特种股票,开放外币投资基金的试点,积极探索通过证券市场吸收外资的途径。四是配合搞活大中型企业和组建企业集团,选择一部分新建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发行债券、转换债券和股票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组建企业集团。具体说,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可优先考虑发行的证券种类应有以下20种:股票、存款证券、收据证券、可转换证券存单、银行承兑票据、票据发行工具、中长期债券、可转换存款债券、可转换股票的债券、外汇债券、可赎回债券、附有认股权之债券或可调换债券、浮动人寿保险单、货币市场互惠基金、福利基金、浮息债券、与物价指标挂钩之公债、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汽车贷款证券等等。
通过证券的多样化,尽快实现投资项目以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的转化,增强投资市场的清晰度,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机会,减轻企业对银行信贷的过分依赖,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多样化拓展广阔的空间。扩大企业的直接融资,通过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挤出效应”来实现债务向资本的转化,改变企业对银行过度负债的状况,从而改变企业管理和资金使用上的软约束所造成的低效益状况。
三、中国应积极推进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跨国运作
资产证券化的国际运作,就是将流动性差的国内金融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置换出流动性强的资产,它不仅仅具有引进外资的功能,而且不以出让产权、出让市场为代价。从宏观的融资成本看,债券融资低于股权融资,例如国际资本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一般要求15%以上的预期回报。通过资产证券化引进的外资由我方自主使用,不附加其他条件。从资产交易的角度看,资产证券化融资也不构成国家的外债。开展跨国资产证券化是适应新形势下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投资者一方面希望分享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成长性,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投资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资产证券化恰恰在安全性和流动性两个方面与这一趋势吻合:通过信用升级和信用提高技术,资产支持证券可以达到境外投资者期望的信用等级;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发行、上市流通又保证了较高的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已被证实是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安排,它能够将发展中国家的优质资产界定,以优于其主权信用等级的标价,推介给国际市场上追求高信用等级固定收益的投资者。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单纯依赖直接投资政策的优惠,通过让出部分商品市场换取国外资本和技术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国际资本市场的新趋势。现在证券融资已经占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总额的80%,适应国际融资主流的资产证券化是继开辟境内外资(B股)市场、海外上市、海外发行债券后又一种有效的引资途径。
目前中国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途径有发行国际股票和发行国际债券两种。发行国际股票会稀释股权,其潜在的成本将高达15%。发行债券的成本通常低于股票,但发行国际债券是以企业的整体资产为基础进行融资,从微观角度看,企业不加区别地以整体资产进行融资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它是按照所有资产的平均质量水平进行融资。而证券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优质资产进行融资,并且通过信用升级,通常会获得高于企业整体的信用级别,因此以证券化的方式融资-般比直接发行国家债券成本低。而且发行国际债券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将相应提高,增加了经营风险,证券化的发债则可以作为表外融资,不计入公司负债,不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指标。
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还受到中国主权评级的限制,成本偏高。而跨国证券化通过将资产与原始债务人的完全剥离,运用来自超出本国管辖权的第三方信用担保等方式,能够获得高于企业评级甚至高于主权评级的信用级别,有效地降低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成本。跨国证券化还同时可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上大量机构投资者对稳定回报和低风险的要求,吸引足够的投资者,并有效地降低成本。
四、加快发展票据市场与中国金融资产证券化
在美国的金融资产中,票据占有近30%比例。从目前形势看,中国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金融手段是推广银行承兑汇票,这是目前可被广泛接受的信用票据。在此基础上考虑扩大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范围,并建立健全中国的商业票据市场,推广完善票据的背书转让。因为,资本形成的快慢、资本形成的规模和速度与票据市场的发展、完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它也是金融市场证券化和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内容。规范、完善、发达的票据市场,是一个国家资本形成的重要场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银行资产是否走向证券化的重要方面。在发展经济中,要想有充足的资本(资金),除要有发达的股票市场(长期资金市场)外,还必须有发达的商业票据市场(短期资金市场)。同时,中国要加快金融资产证券化,加速资本形成,解决资本短缺,就必须发展和完善票据承兑贴现市场(或称票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