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书研究的私有信息的界定是包括了知情信息和内幕信息的,因此要针对知情信息的主要拥有者一机构投资者在私有信息定价效率方面所起的作用作以文献综述。
关于机构投资者作为市场交易中的信息拥有者知情人(The Informed)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西方学者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多积累。如Admati和Pfleiderer ( 1986 ),Diamond 和Verrcchia (1981) ,Grossman 和Stiglitz ( 1980)从机构投资者增加股价信息含量的动机方面进行了证实。一般认为,机构投资者具备更多的信息渠道以及更高的专业分析能力,如果他们根据分析得到的公司信息进行交易,即所谓的知情人交易( Informed Trading) ,那么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向市场传递信息,将这部分信息反映在股票价格中去,客观上提高了股价的信息含量( Chakravarty, 2001)。 并且传递的信息种类和数量同机构所交易的股票规模有很大的联系。如果机构投资者进行交易的规模越大,那么他们就有较强的动机去收集公司的相关信息,而较小规模的交易则有更多可能是出于流动性的考虑。Piotroski 与Roulstone (2004)通过美国的数据检验,也发现了内部人、机构投资者以及分析师这些所谓知情人的参与确实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股价中的公司特有信息含量。
此外,也有很多研究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噪声的影响的。如Hand (1990) 发现,由个人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存在“功能锁定”现象,而机构投资者持股则不存在; Balsam et al. (2002) 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能更好的解读盈余信息; Cohenetal.(2002)发现,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能更正确的运用信息; Barber和Odean (2003) 发现,个人投资者喜欢买卖交易量或价格变化方面出现异常状况的而且被媒体关注的股票,而机构投资者则没有这样的倾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弱化市场噪声的作用,也就是机构投资者持股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私有信息中的知情信息部分的定价效率。
在国内,相关的研究也有很多。如张纯和吕伟(2007) 发现,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能够显著降低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代理成本,继而降低其融资约束;祁斌等(2006) 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股票,其股价波动性相对比较小,机构投资者对降低中国股票市场整体波动性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杨墨竹(2008 )发现中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于价值化和长期化;侯字和叶冬艳(2008) 发现,机构投资者增加了股价中的公司特质信息含量;王亚平、刘慧龙、吴联生(2009) 发现股价同步性正向反映股票市场的信息效率,而机构投资者能够提高股票市场的定价效率。
虽然以上的研究都显示机构投资者作为私有信息的主要拥有者在提高股票市场的定价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国内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以上结论只适用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而在新兴市场中则发挥较弱甚至相反的作用。如Durnev等(2003) 发现股票价格的同步性在新兴市场中更加显著,这表明在法制不规范、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新兴市场中,股价中公司特质信息的含量相对较低,Chan和Hameed (2006)发现在新兴市场中分析师产生信息的能力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别,他们并没有起到提高股票价格中公司特质信息的作用。Fan 和Wong (2002), 陈晓和王琨(2005) 发现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方面法规的执行力度还有待提高,公司资源披露和信息透明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国有企业占上市公司比例仍较大,并普遍存在金字塔控股结构和大量关联方交易现象,等等。
这些问题都会客观上导致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机构投资者会面临相对较高的信息收集成本。所以,在我国这类新兴证券市场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类会阻碍机构投资者促进私有信息定价效率提升的情况。一是在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机构投资者借大量会对股价产生巨大影响的改革事件频频出台之际,利用他们的规模优势进行坐庄等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例如2006年“韩方河事件”D。即机构投资者非但不是市场中的“价值发现者”,而且充当了“投机者”。二是由于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历史还比较短,相关的法规还不十分健全,机构投资者面临的违规成本却相对较低。机构投资者可能并不能体现出自身的研究和信息优势,或者出于成本的考虑而不愿意进行信息收集。那么它就不能改善甚至可能加剧了股市的“同涨同跌”现象,使股票价格偏离价值,而无法达到提;高市场效率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