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很多,这里只就如何解决原国有股(甚至包括法人股在内的所有公股)流通,以及民营(或家族)企业股权结构问题加以分析。
国有股、法人股减持、公股全流通等问题虽然有区别,但其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症结都无非是“公股全流通”的问题。为此,我们在这里只着重谈公股全流通中的国有股减持问题。
公股全流通有什么必要性?
正如两年多来大家所讨论的那样,国有股减持工作关系到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的调整,关系到社保基金的来源,关系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关系到证券市场发展的方向,更关系到每一个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有关方面在制定国有股减持方案时,要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反映,以实现多贏的目标,注重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取得多数流通股股东的支持稳步实施,使市场在稳定中发展。2001年11月向社会公开征集“减持”新方案,到年底汇总了七大类减持方案。但是直到半年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才公布了减持的阶段性成果,而这种成果一公布又使股市出现了灾难性下跌。但是,停止国有股减持的政策公布后,股市在短期“井喷”了一下后,并没有出现一去不回头的大牛市行情,甚至还没有触及技术上的反弹目标位,即开始出现乏力不振的状况。无疑,国有股问题一日未能解决,广大投资者头上的“悬剑”一日不能散失其对股市的负面威胁作用,“减持”即使停止也并没有改变中国股市股权分裂的基本格局——高达2/3的非流通股左右着股市命脉的现状。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国有股不流通,已经对国有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造成了影响,股票价格难以反映公司的基本面,证券市场难以健全。因此,国有股全流通问题的解决已相当必要”,而且这已影响到诸多方面的问题。
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包括优化配置资源、转换上市公司机制以及分散投资风险等等。但是,人为设计色彩很浓的中国股市,被赋予了替国企融资、解困的使命,除了上市公司太容易获得本来是极为稀缺的现金之外,证券市场应有的几大功能均已扭曲失效。非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的存在,导致了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严重失衡,一级与二级市场价格信号发生重大偏离。这种误导的价格信号导致市场各个主体,纷纷利用制度缺陷为自身谋求超额利益。例如,融资功能被无限拔高,上市公司机制名不副实,以及投资风险畸形积累。这些病状又使得政府也时常处在一种两难选择的境况中。因流通股只占总股本的1/3,所以造成了流通股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高企,市盈率脱离正常水平。在这种扭曲的高股价信号刺激下,国内证券市场产生了一系列千奇百怪的荒唐景象。人们曾具体罗列了非流通股“存在六大弊端”,即,一是高价发行,竭泽而渔;二是上市公司,炒股为业;三是投资落空,投机气浓;四是一股独大,资产豪夺;五是公司治理,有名无实;六是股权变更,章法混乱。这说明“公股全流通”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急切的!
资本市场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本的有效流动。金融资产增值的必要条件又是其流动性,因此,说公股不流通不仅对其外在的各市场参与主体不利,而且对公股股东本身尤其不利。公股的非流动性是万恶之源。中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人为地分裂成流通和不流通两大部分,是证券市场所有问题的总病根,尤其是当它与“国有股一股独大”相联系之后其危害性更是超出了市场结构范畴本身!停止国有股减持只是将“炸弹从卧室移到客厅”而已,我们的任务是要提出一个彻底的、合理的、科学的“减持或全流通”的方法而不是暂停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