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大盘股质疑
我国10多年来股市数据统计事实表明,在牛市中股本因素对股价波动基本上不起作用,而在熊市和平衡市中小股本效应明显,也就是说,大盘股在牛市中不显著影响市场波动,在熊市中加大市场波动,在平衡市中减少市场波动。在过去2001—2002年的两年熊市期间,上证综指的年波动率(均方差)为0.2264,沪深两市总股本前9名股票的年波动率平均为0.2584,显著大于上证综指的年波动率。例如,中国石化、中国联通的股价振幅明显超过同期指数。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两条:第一,我国大多数大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不比小公司稳定。第二,不同时期不同因素影响股价波动的程度不一样,股本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且不是最重要的微观(企业)因素。10多年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净利润增长率才是影响股价波动的最重要的微观因素。因此,为了减少市场波动,让更多健康的、业绩稳定成长的、尤其是像同仁堂和新兴铸管(这类企业股价波动均方差明显小于指数)这样的真正蓝筹企业上市才是减少波动的关键。这一切表明,发行大盘股不仅会改变供求关系,而且上市后对稳定市场并无显著作用。
直接融资质疑
在我国宏观市场环境、监管部门严格稽査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上市公司融资“圈钱”行为与动机在2002年以来已受到极大的抑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完善监管法规,提高监管水平,加大监管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融资“圈钱”的行为与动机。从《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7.26补充规定”到对《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第6号》进行的重新修订等,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措施的出台,不仅直接制止了上市公司融资圈钱的行为,而且给市场参与者一个明确的信号与预期,抑制了上市公司融资圈钱的动机。二是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与投资者对圈钱行为的“用脚投票”,迫使部分欲融资的上市公司的股价逼近甚至跌破配股价,以至于承销商被迫包销,从而进一步促使后续上市公司纷纷调低配股价,降低融资预期。
令人不能忽视的是,还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目前仍以“圈钱”为直接融资目的。其表现在:首先,大量上市公司依然怀有浓厚的“圈钱”心态。据统计,在自2002年6月1日一9月28日以来的52家宣布调整以前增发预案的上市公司当中,仅有13家宣布放弃增发预案,多达31家公司宣布将“增发改配股”,8家公司宣布延长增发有效期。其次,部分公司为规避相关法规对增发股票的硬性要求,通过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来为上市公司“圈线”。到2003年下半年,这种增发、配股或转债发行的游戏仍是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