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长股一般预期的目标空间很大。一般我们买一只股票,至少要看到好几倍的盈利才会觉得有意义。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要去管理产品净值,合适的时候需要兑现利润。在买入一只个股后,我首先会评估我应该在什么位置卖出,但是过程中我也会做一部分波段操作,就是来管理、兑现我的收益。
更具体地说,就是我要设定一个核心仓位,可能会一路持有,然后会用一部分仓位来做波段操作,管理我的收益,即既有止盈,又有止损的操作。
但是考虑卖出时,最核心的条件,我们最看重的还是产业周期有没有出现变化,还有公司的增长逻辑有没有出问题,这个是我们最关心的。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做动态的组合管理,而不是像其他私募或基金那样长期捂着不动,一旦股价回撤,仓位不动将导致净值剧烈波动,客户会受不了;还有的私募或者基金只要一看涨不动就跑,这样也不好,因为这错过了后期股价继续上行的机会。
我们主要是做成长股,但是我们还是会坚守比较长的时间,按我们的总结就叫“缠斗”,围绕上升趋势,买入并持有和波段操作来回交替,两种策略并用,只有这样,你才能既管理好净值又能赚钱。如果只是一路买入并持有,一旦看错,风险就会很大;如果老是做波段的话,赚钱又太辛苦且收益有限。
总之,买股后需要一个精细化的管理过程。这也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银行愿意持续让我们做资产管理的原因,中国的投资者很看重净值的稳定,不希望波动太大。我们将客户的这种需求结合在成长股的操作模式,当然我们还在完善我们的体系。
最核心的仓位我们一般不会轻易卖出。除非这家公司基本面已经到了一个我们认为阶段性的高点或者是已经进入到成熟期,或者说已经没什么再有超预期的因素,这是最主要的考量。
企业都有一个高速增长、快速增长到平稳增长的过程,尽管企业还在增长,但估值已经涨不动了,甚至市值涨不动了,估值不断往下移。
季度收入和季度利润是一个先行指标,我们会观察公司的产业周期,看产业周期或者公司本身的商业模式有没有走到由快速增长到平稳增长的阶段。我们原则上尽可能买快速增长的公司的股票,进入到平稳增长期后继续持有的价值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