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思想必须全球化,不能局限一隅。……你必须了解此地的一个事件会如何影响另一地的情形……”
1956年,索罗斯来到美国。他身上带着5000美元,这是他到达美国时的几乎所有家当。
办理到美国的入境手续时也发生了一件有趣的小故事。索罗斯还只有26岁,美国人认为他太年轻了,除非他的专业国内急需而且无法替代时,才有可能让他入境,因此把索罗斯拒绝于门外。还是劳勃梅尔帮了忙,他找到一位当作家的朋友,给索罗斯写了一份证明书,说明从事他的套利交易要求必须很年轻,因为他们都活不长。于是,签证终于拿到手了,而索罗斯则念念不忘证明书上的话,希望能早早脱离套利行业。
这一年晚些时候,索罗斯的父母也来到美国,全家在纽约团聚。
在劳勃·梅尔的推荐下,索罗斯进入梅尔公司(F.M.Mayes),当然是做套利交易员。
索罗斯从事的行业在美国是开路先锋,套利成为热门金融游戏是三十年以后的事情,在美国,几乎没有人比索罗斯更早并且以如此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其中。尽管50年代的企业购并尚很罕见,因此套利行业很难有巨额利润,但从这么早的时候就开始密切注意世界各个角落的利率、汇率等等变化造就了索罗斯异常敏感的神经。
索罗斯要做的是从一个国家买进证券,然后在另一个国家出售。
当时做的主要是石油股票,原因是苏伊土运河危机使石油价格大涨。危机过后,素罗斯的生意变得难做,于是索罗斯发明了一种新的套利业务,他称之为“内部套利”。当时很多公司在发行证券时把普通股、认股权证和债券结合在一起,一开始时不能分开,而索罗斯则设法使投资者能够在正式的分割许可之前就可以买入单个种类的证券。他的创新手段很灵验,生意应接不暇,索罗斯第一次为公司赚了不小的一笔钱。
索罗斯从交易员做起,但凭着他的才华和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他很快成了一名金融分析师。
如他所料,华尔街上很少有人对欧洲的情况感兴趣。美国人根本瞧不起欧洲。二战结束没几年,欧洲靠美国“马歇尔计划”输入血液来维持,但经济繁荣却还要等上几年。
索罗斯可没那么狭隘,他从欧洲来,不仅对欧洲了解,而,且善于在欧美两相比较中发现机会。在普通欧美人各顾各的时候,他判断机会已经来临了。
西欧经济开始缓慢地复苏,紧接着成立了“煤钢联盟",它是欧共体的前身。欧洲股价也大幅上涨,开始有美国人注意到西欧有钱可赚,其中之一就是索罗斯。
这时(1959年),索罗斯已跳到沃赛姆(Wertheim)公司,成为欧洲证券分析师兼交易员,后来又兼任机构投资推销员。
初试牛刀的机会出现在1960年。
尽管当时能够得到的关于欧洲的信息非常有限,但索罗斯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加上少量的信息为机构投资者们进行投资分析,他自己称那种作法为“闭门造车”。即使如此,索罗斯仍是这些投资者们倚赖的支柱,索罗斯描绘当时的情形说:“当时我成了欧洲投资热中的巨擘,情形有如一群瞎子找到了一个独眼人来做他们的国王一样。”很多大投资机构,诸如“德瑞富斯基金”(DregrusFund)以及J.P.摩根都唯索罗斯“马首是瞻”。
索罗斯第一个开始研究德国的银行业,他发现很多银行的持股组合价值远远高于总资本额,原因是它们的股票和不动产价值已增值不少。
索罗斯对德国的联合保险公司(Allianz)尤其感兴趣,他的一篇文章,指出这家公司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于是,德瑞富斯和摩根开始大量买进。有趣的是,索罗斯的文章引起联合保险公司高级主管人员的不满,并给沃塞姆公司写了一封信,说它的伙计搞错了,联合保险公司没那么好,那么说会误导投资者。
但事实上索罗斯没有错,联合保险公司的股价涨了三倍,索罗斯开始名声大噪。
事业上初露锋芒的索罗斯此时也情场得意。
她也是欧洲人,来自德国,名字叫安娜丽丝(Aanalise)。初到美国,索罗斯对美国姑娘不感兴趣、然而在西安普敦(WestHanmpton)附近的长岛寇格(Quiogue),他与安娜丽丝邂逅,并双双坠入情网。他们的感情象索罗斯的事业一样发展迅速,1961年,索罗斯31岁,第一次做了新郎。
1961年12月18日,索罗斯成为美国公民。
新婚燕尔的索罗斯士气高昂,希望能再接再厉。他发现“艾克纳穆·恩克纳保险集团”(AchacsMuenchnesGroup)所属的各家保险公司互相持股,同样,其价值被严重低估,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分析图表去找摩根面谈,结果摩根反应非常热烈,他等不及索罗斯作更多的备忘录,要他立刻着手买入股票,他们尝过甜头,相信这一次索罗斯仍能慧眼识真珠。这一时期欧洲股市气势如虹,大家都期待着能赚上一笔。
索罗斯的分析没有错,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美国的海外投资业遭到新上任的肯尼迪政府的沉重打击,索罗斯也在阴沟里翻了船。
肯尼迪为了限制对外投资的增加,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推出所谓“利益平等税”(InterestEqualizationTax),向对外投资征收15%的附加税,它使索罗斯的业务毁于一旦。
生意上的打击是沉重的,然而更令索罗斯愤愤然的是同事的背信弃义。
在“利益平等税”推出之前,索罗斯还做了一笔关于东京海上保险株式会社股票的大生意。当时那家保险公司准备发行“美国存券收据”(AmnericanDepositoryReceipts,ADRs),索罗斯的设想是先购进该公司股票,然后以这些股票为后盾出售这种收据。这是-种获利颇丰的生意,但风险同样大,因为假如东京海上并不发行美国存券收据,那么所有利润都将成为泡影。公司所持普通股也只能在东京降价出售,势必损失惨重。利益平等税颁行后,风险骤然增加,这笔巨额投资生死未卜。事实上,这笔生意是得到公司一位合伙人的批准的,但当其他合伙人向他提出质疑时,他却矢口否认批准一事,于是索罗斯只好一人独背黑锅。
事情的结果是日木人帮了索罗斯的忙,收据终于发行,公司赚了一笔钱。但索罗斯依旧情绪低落,最终决定离开公司,因为如果他说出真相,势必引发公司内部的彼此不信任,而再和那个撒谎的家伙呆在一起更令人感到别扭。与其左右为难,不如一走了之。离开之际,那位心怀鬼胚的合伙人对他说,只要他保持沉默,他自己也会从此缄口。
索岁斯的事业第一次遇到挫折,他闷闷不乐地离开沃赛姆公司。然而索罗斯天生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除了金融投资事业,他的生命还有重要的另一半――哲学,索罗斯从没停止过他在知性领域的探索,事业上的不顺很自然地又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生命的另一半上来。
1963-1966年间,索罗斯用了大量时间埋头于哲学的思考和写作,并完成了他伦敦时期的手稿《意识的负担》。他非常希望得到波普尔的帮助,使他的著作能够出版,但是不幸的是,如前面所述,波普尔因为知道他并非美国人而对他的论文评价大打折扣,索罗斯受到冷落。尽管索罗斯坚称他的论文中有重要发现,但这副手稿一直未能付梓。这也意味着索罗斯的哲学理念不可能以专著的形式在世间传播,人们只能从他后来的作品中零散地捕捉他的哲学思想。
索罗斯自认是个“失败的哲学家”。
哲学上的冥思与现实中的赚钱二者对索罗斯来说相距只一步之遥,哲学上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生意场上也处处是“滑铁卢”,既然不能在思想领域树立丰碑,那么就换另一个战场好了。
索罗斯决心赚更多的钱,以此向世人证明他索罗斯并非等闲之辈。
若干年后,索罗斯谈起自己的这种转变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称自己为“行动思想家。”
“基本上,思考是我生活的重心。我是一个相当喜欢思考的人。我喜欢去了解事物,年轻时就喜欢做些哲学推论。我浪费了许多年轻时光在某些观念上,后来我发现从行动中学习要比从思考中来得迅速。于是我变成行动思想家,我的思考在采取行动上扮演重要角色,而我的思考也因我的行动而有所进步。思考与行动双向作用,日后同时成为我哲学以及生活的印记。”
事实上,索罗斯从没停止过工作,他的后脚刚出沃赛姆,前脚已踏进另一个门槛安侯公司(Arnhold&S.Ble-ichroeder)。开始一段时间,美国在欧洲的证券业务被“利益平等税”打垮,因此公司业务清淡,索罗斯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哲学上,但很快索罗斯又调转船头,他发现在金融战场上他更能得心应手。
安侯公司是美国从事外国证券交易的主要公司之一,创立于十九世纪初,有着浓厚的欧洲传统,公司中很多人,包括聘用索罗斯的史蒂芬.柯伦都带着欧洲口音。索罗斯喜欢它的欧洲味儿,在华尔街能找到这种“回家”的感觉可真难得。
索罗斯从分析师做起,很快便脱颖而出。柯伦为自己的用人之举感到满意:“我总希望我用的人会有不错的表现,但他显然十分突出。”
他来白欧洲,天生具有国际眼光。他了解国外尤其是欧洲的情形,在很多美国人还拼不出欧洲公司名字的时候,他对这些已深加研究,包括它们的老板。他会好几种欧洲语言。
他充满智慧和勇气。
金融业内充满风险、国际套利投机更是如此.谁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把握它,发挥它,最后投入赌注,谁才有可能赢,索罗斯完全胜任这些要求。
1967年,索罗斯成为公司研究部门主管。
1994年在伦敦与索罗斯合作的阿斯泰尔(EdgarAstaire)早在60年代就已认识索罗斯,他对那时索罗斯的印象是:“你可以看出他很聪明、能干、思路十分清晰――也很自信。你可以察觉他的身材似乎不是特别引入注意。你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他是很好的心理学家,很有见地……他很内向、害羞,所以总是保持低姿态。他不想让人明了他的个性。他经常讲些相互矛盾的事,以求得好效果。他讲很多无意义的话,有时自言自语。他一点不讨人喜欢。”
从这段评价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副“天才”的形象,此时的索罗斯还不是什么大人物,显得个性突出,又让人捉摸不透,更何况他还远未成名,保持低姿态也是必然的。至于不讨人喜欢,这很正常,似乎没有人说过喜欢他。索罗斯从不以别人的好恶为行事标准、从不看别人的眼色,而更多的人对索罗斯则只是敬畏。
60年代末,索罗斯的事业进入又一个时期,此时索罗斯已身价倍增,在公司中举足轻重。安侯公司为索罗斯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事实上,索罗斯一直与安侯关系友好,即使是在他后来离开公司独自创业以后。
索罗斯在原有公司户头的基础上说服公司设了两个境外基金,由他全权负责管理。
第一个基金叫做第一老鹰基金(FirstEagleFund),它是在原货车运输业股票户头的基础上成立的,创立于1967年。按照华尔街的语言,它是一种多头基金:即建立多头仓,期待市场上扬。
第二个基金叫做双老鹰基金(DoubleEagleFund),创立于1969年。它是个避险基金。
避险基金(HedgeFund)的创立者是亚力山大温斯洛琼斯。琼斯曾作过新闻记者和学者,他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整个经济中某些部分表现很好时,其他部分表现却很差,于是他设立了一种投资比例,也就是避险基金。这种基金的一般作法是如果看好后市,那么投资者可以用80%的仓位做多,另外20%的仓位放空。反之,如果看坏后市,投资者可以做出相反的选择,即用80%的仓位放空,而用20%的仓位做多。这样做的最大目的是调整投资者的风险,靠投资整体获利。早期的避险基金只投资股票,后来的操作范围则大大扩大了。
1957年,沃伦巴菲特,另一位伟大的投资专家建立了自己的避险基金,但到1969年索岁斯启航时,几乎还很少有人知道避险基金为何物。索罗斯是避险基金的元老之一,后来他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避险基金——量子基金的主持人。
避险基金从创立到60年代末,基本上不成气候,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它,除了少数几位高瞻远瞩的投资人,例如巴菲特和索罗斯。1971年,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机会来临,避险基金活跃起来,但随着1973年石油危机的到来,市场陷入低谷,许多避险基金倒闭。80年代未开始,又一批避险基金经理人迅速崛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索罗斯。
索罗斯用自己的钱创立了双老鹰基金,投入25万美元,但很快就有600万美元拥入,索罗斯在欧洲有很多朋友,声誉颇佳,因此他的第一批基金投资人多数是欧洲阔佬。
索罗斯这个基金的架构,可以让他拿股票和债券当担保品,买进任何数量的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债券和货币。
索罗斯的基金不收美国客户,尽管很多美国人十分渴望加入他的基金。这是一家境外基金,设籍在荷属安第列斯群岛的库拉索岛(很多境外基金都是如此),这样有着明显的节税效果。索罗斯很相信基金对欧洲人的吸引力,但美国有“利益平等税",索罗斯不愿有美国人加在里面,当然他自己是个例外。尽管他也是美国人,但他未受这项税收的影响。
两家基金在索罗斯的主持下欣欣向荣,索罗斯权力很大,这是他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索罗斯有了大展才华的机会。
阿瑟·勒纳(ArthurLerner)是纽约银行(BankofNewYork)的分析师,1967年和1968年安侯公司本想挖角,但两?次均遭婉拒。1969年初,他终于点头同意,到安侯的第一件工作是当索罗斯的助理,帮助他经营两个基金。接下来两年,两人并肩共事。
那两年内,市场波动很厉害,工作更为紧张和富于戏剧性。在索罗斯手下做事既忙且累,但很有趣。
“乔治是个严厉的主管,”勒纳回忆往事说,“他要你全神投入,他精通全球事务的能力,令我吃惊,A点一发生某个事件,他几乎能够马上理解个中涵义,并带你到B点的结果上。我没有这种推理能力,因为还不到他那个层次。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为宏观的投资人。至于微观的小事情,他就没有那么专注,或者没尽全力去表现得那么好。
……乔治很早就看出,你的思想必须全球化,不能局限一隅……你必须了解此地一个事件会如何影响另一地的情形。以前货币汇率的变动不重要,但他从各个消息来源取得基本信息,并且放在心中呵护。接下来他会提出一个结论,而这些结论大部分时候都会变成现实。
索罗斯与众不同。
他看起来和公司其他大部分人不一样,实际上,他和华尔街其他大部分人都不同。面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心灵。他一直在思考,想大的事情,随便讲一句话,办公室其他大部分同事都要赶紧查字典才晓得什么意思。连勒纳都要稍微想一下才懂。
索罗斯被认为是办公室里的文人,但他的文风却没人能够认同。“我不明白乔治写的东西为什么会那么难以理解。他的风格和我的风格不一样。我已经习惯写报告给一般人看,乔治的写作风格却很文诌诌。”
正在这个时候,索罗斯开始撰写(金融炼金术>,阐述自己的投资理论,他提出所谓“双向反射回馈机制”。1969年,他普请勒纳读了书内五章文字。“我连一个字都看不懂,”勒纳回忆说,
“反射”(reflexivity)这个名词叫他想不透、只好翻字典去查,25年后,也就是1994年春,勒纳承认:“到今天我还是不了解那个词,根本搞不懂他到底想说些什么。”
问题不在于索罗斯的智商高于或低于其他人,勒纳认为问题在于他无法表达内心想说的事。勒纳想从书内找到索罗斯理论的精要之处,在那几章却看不到,于是打了退堂鼓。
勒纳觉得他和索罗斯很亲近,于是给了索罗斯一些善意的忠告。“乔治,别想当老师,因为如果你想教底下的人一大部分人都会。
他没有就此打住,进而坦率地说:“你很不会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思。”
象勒纳这样敢于直言相告的人很少,实际上,或许对索罗斯来说,听听类似勒纳那样的人对他说的话,应该有利而无弊。其他人不像他那么聪明,但这些人不可避免地,是他想引起注意的人。而想引起他们的注意,就必须把诉诸文字的想法讲得更清楚明白。“乔治,你最好找个编辑,也就是找人帮你把那些想法写成简单易懂的英语。”这就是勒纳想要告诉他的话。这话虽说得露骨,但确是一番好意。
索罗斯不理这一套,他习惯于我行我素。而更多的人则表现得很知趣,他们或许看不懂他的理论,但知道索罗斯的力量。由于这个原因,请人评论索罗斯的作品时,大部分人都不会试着说出那样的话。他们心知肚明:既然他不想听他们的话,何必自讨没趣?何必让那个人不高兴?
既然你们不明白,那就走着瞧吧!索罗斯决定到市场上测试他的反射理论。他深信反射理论能给他带来竞争优势。
“我把钱投到嘴里所讲的地方,而且本身不能与个人的投资决策脱离。我必须运用所有的智慧,我发觉我的抽象性观念呼之即来,令人十分讶异和愉快。说我的成功应归功于它们,是有点夸张;但毫无疑问,它们给了我优势。”
索罗斯经营双老鹰基金打的第一个漂亮仗是对抵押贷款保险公司(MortagageGuarantyInsuranceCompany),即所谓魔术公司(MAGIC)的投资。当时加州的住宅市场崩盘,市场人士认为,该公司会破产,不料这家公司竟然熬了过去,使他们赚了不少钱。
索罗斯坚持这样的原则――假如股票可以安然度过困难时期,这些股票就应该持有,但千万不能在困难时期持有。这原则说起来容易,但往往别人都不容易做到。
接下来的一大宗生意是房地产投资信托(RealEstateIn-vestmentTrust;REIT)。
1969年,索罗斯在一份流传甚广的备忘录中指出,投资一种叫做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新工具有好处。索罗斯预见到这方面的生意最初是“自我加强”,但到最后是“自败”的他依然用自己的反射理论来解释。换言之,这种生意到最后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大部分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都会倒。但这种生意还有约三年时间才会崩盘,因此当时可以买进他们的股票。他拿REIT的景气循环周期和三幕剧相比拟,准确地预测到REIT会欣欣向荣,接着走得太过头,最后崩跌。
他展现了出色的先见之明,做出结论说:“由于第三幕至少三年后才会出现,现在我可以很安全地买进受益凭证。”他开始大量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
1974年,如他所料,REIT涨得太高,索罗斯开始放空,赚了100万美元。
早年测试自己的市场理论的这段经验,给了索罗斯很大的鼓舞。
这是他首次在买空方面得到百分之百的利润。
他也把理论用到60年代末的企业集团的大繁荣上。
起初,他见到高科技公司大肆收购其他公司,使得盈余膨胀,让机构投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索罗斯相信这些“高涨的基金经理人”的“偏见”,会把企业集团的股价喂养得更高,于是大量买进。稍后,他又趁机放空,并从随后的跌势中大获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