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昏地暗的事件留下太多未曾解开的悬念。一方面,监管部门之所以作废最后的8分钟,是因为万国放出的上千亿卖单中,至少需要100亿元的保证金,显然,万国不可能拿出那么多资本,违规操作是铁板钉钉的事,惩罚万国似乎在情理之中。
然而,有人指出,万国之所以能够进行疯狂透支的操作,是因为按当时的管理方式,券商是先透资交易,收盘后再结算。而这恰是期货交易的大忌—初始保证金都没到账,就可以开仓交易。作为券商的万国、辽国发做自营的话,随时都可以透资交易。如果没有这个漏洞,当时的空头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在最后那点时间疯狂打压,也就没有“327”国债事件。
这个原先刺激国债交易活跃的制度“漏洞”怎么就让管金生一人扛了呢?再说,足球界有马拉多纳“上帝之手”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已经是白纸黑字一笔一笔呈现的交易纪录,怎么说不算数就不算数了呢?
关于这起事件的焦点—是否会升息,不少证券专家说,做梦也不会想到会升息,而且一升就是5%。也有市场人士指出,其实这根本就不是赌博,而是一场可以推算的概率事件。按这个幅度升息,240亿元规模的到期国债,政府要至少拿出数百亿元的真金白银,关键在当时背景下,政府完全有理由不加息。这又是什么逻辑?
太多太多的理性者溃败于此,甚至包括久经沙场的林乐耕先生—这位人称“天下第一庄”的林先生,也集结大量资金站到了万国证券这边。他们觉得不贴现的思路比较符合市场自然规律。据他们猜测,政府当时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在内外交困下,是无力拿出巨额贴现资金的,而且,对于当时政府财政来说,贴现的负担也无疑是太大了。
然而,市场的逻辑终究拗不过现实,尤其是一场看起来多少有些像阴谋的安排。
林乐耕因此战终于晚节不保。旗下大弟子因亏损了千万元直接跳楼自杀。一幕幕悲剧在这出资本大战结束后陆续上演。无以计数的雏形私募毁于一旦。倾家荡产的钟麟也背井离乡,去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中国第一代操盘手王新平也一度消失了很久。
有一个几近阴谋论的假设在私募圈流传—这是一出政府上演的“空手套白狼”的把戏,而且有些数字似乎也昭示了这个可以自圆其说的解释。
就是说,政府此前故意不透露任何加息消息,引发市场的分歧,其实政府早已与多方形成默契。管金生最后丧心病狂的8分钟纯属意外,但关系不大,再大的外界力量也未能阻碍既定的计划,政府的翻云覆雨之手,自然可以找到理由废除—更何况唯一牺牲的对象是一家股份制券商与一个“行事嚣张”的老总。而政府只需凭借此役,“空头套白狼”地摄取原本市场人士怎么也意想不到的巨额补贴。
有输家自然有赢家。从某个角度说,这本就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役—"327”国库券的贴息计划显然遭到泄密,这个说法至今已被公众认可。
据中央财经大学有人爆料,中央财经大学对“327”国债一事早就见怪不怪。与“327”国债事件同时期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曾经推出过几个国债期货品种。因为当时交易量小,交易所的国债部主管就找来中央财经大学的几个同学,说:“我们先开个局,就像打麻将一样,张三李四你们两个的公司做多,王五赵六你们几个的公司做空,将交易做得活跃一些,然后将别人诱惑进来,当被骗参与的人多了之后,我们这5个人就一起联手做多,将所有参与进来的其他圈外人的保证金全部吃进我们的腰包,……”后来,发起的那几个人果然每人都赚了几千万元……所以,在当年深圳的证券圈内,许多人热衷于“打桥牌和搓麻将”,而懒于研究行业和上市公司,因为所有赚钱的方式都是他们这些圈内人设的“局”。
有市场人评论说,当年,海派的管金生就不明白这些道理,才会有此下场。不管如何,中经开赢了,管金生输了,是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后来传说中经开在这一战中获利72亿元,魏家的跟风盘获利大概2亿一3亿元,中财系人马纠集了江浙财团—他们都是中经开证券营业部的私人客户,瓜分了万国证券,由此造就了江浙一带一大批富豪,几十亿元国有资产通过这个事件输送到了个人手中。而“327”国债事件过后,中央财经大学很多老师更是腰缠万贯,据说都是奔驰接送来学校给学生上课。
不过,在往后几年,中经开也难逃春去冬来的命运—尽管在长虹转配股违规上市、东方电子上屡屡得手,但“生不逢时”的银广夏造假案令中经开兵败如山倒。由“327”国债事件催生的中经开富豪们,如今还有几个在继续玩资本游戏?下一个陨灭的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