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从绝对意义上来看是不可避免的,完全缺乏竞争的企业未必代表着多高的价值。这种企业要么是某种特定的自然条件所形成的,要么是某种行政管制的产物。前者如两个城市间唯一的高速公路,后者如某区域内行政指定的唯一质量检测机构等。这种垄断首先具有适用领域上的极大局限性,其次行政垄断既带来了排他性往往也带来定价自主权的丧失。
另一方面,即使是寡头垄断,也仅是在一定范围内才可能存在,一旦超出它的优势范围照样可能面临激烈的阻击。比如即使是两地间唯一的高速,也可能面临同线路高铁、飞机的竞争。茅台的高端酒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但同样是茅台集团推出的中档次酒依然面临各种中档品牌产品的激烈竞争。或者从更大范围来看,全部的白酒也都面临着红酒等替代性酒精饮品的冲击,所以对所谓的“护城河”需要辩证看待。
虽然竞争不可避免,但是不同的竞争烈度却会让企业的生存状况有天壤之别。高烈度的竞争就像拼刺刀,不但惨烈血腥而且经常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低烈度的竞争却像是隔空对招,虽分高下却不过是点到为止。如果从激烈程度来讲竞争基本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图1竞争的几种类别
低烈度有的来自于竞争已经尘埃落定,进入了所谓的寡头垄断,或者至少是少数几个龙头之间的均衡状态。
一份来自麦肯锡的研究资抖(麦肯锡员工论文,2005年7月)表明,仅有两个竞争者的行业可以避免破坏性竟争;有6个或6个以上竞争者的行业破坏性是前者的两倍;有3-5个竟争者的行业可能是以上两种结果之一。
当然,这个研究可能更多是对几个强大竞争者之间的状况的统计。如果一个市场中除了几个强者之外还有大量的弱小竞争者,那么这些弱小者恰好将成为强者继续成长的食物。另一种竞争的低烈度不是由寡头垄断导致的,市场可能非常分散,但是如果这个市场的需求差异化程度非常高,各个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不具有价格、标准上的可比性时,这种竞争可能也是低烈度的。典型的如国内的电气检测机构,各自服务领域有差异,又具有地域上的限制性(电气厂家倾向于选择就近的机构进行检测,可以降低成本),所以虽然集中度很低,但各自却都活得挺滋润。
高烈度的竞争往往发生在同质化严重,市场更新节奏很快,并且最终格局可能是赢家通吃的行业。互联网无疑是这种情况的代表,近几年京东、淘宝、苏宁易购间的生死时速般的厮杀,团购网站的激烈火拼都是这种状况的写照。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之间的争斗,甚至已经进入间谍案和诉讼指控层面,竞争烈度之高让人可想而知。除此之外,消费电子行业、工程建筑行业等都属于此类高烈度竞争的情况。
中等烈度的竞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既不像低烈度竞争那样逍遥自在,又不像高烈度竞争一样需要生死相搏。由于市场已经形成少数几个强大的龙头企业,对于价格形成了某种默契,一般情况下不进行主动性的攻击,因为这对全体成员都不是好事情,最终获益的只是消费者。同时这种情况也往往是因为消费者的可选余地不大,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差异化。比如美的、格力、海尔之间。竞争虽是针锋相对的但并不时刻剑拔弩张,价格战也打,但又并不是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竞争的烈度对于我们的投资决策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也与DCF三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企业的经营存续期评估”紧密相关,毕竟将很大一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高烈度,企业前景莫测。最终的竞争格局非常不确定的对象上像是种赌博。但问题又没有那么简单。虽然低烈度竞争企业的生存环境优越,但最需要考虑的是能否把生意做大或者这个生意还有多大的增长弹性的问题。这种环境中的企业往往已经是某个行业的巨无霸,竞争对手目前找不到,但它自己的业务天花板也近在眼前。又或者竞争烈度低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程度太高,如果没有企业能完成对产业的收购兼并,它也只能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高烈度的竞争也未必一定要退避三舍。比如软件行业、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竞争往往是高烈度的,但也应看到这些行业同样处于爆炸性的增长中。关键是这个行业是否容易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及哪些企业能够构建出这种优势,成功建立起强大优势的企业可以从高烈度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既享受到行业快速增长的盛宴,又通过击败对手获取广阔的市场份额,成为最大的燕家(比如从过去的家电连锁高度竞争中胜出的苏宁电器),这种企业往往成为带来丰厚回报的大牛股,无论是百度、腾讯还是苏宁、格力,其实都是典型的例子。而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高烈度的竞争往往也会随着市场格局的尘埃落定而逐渐转入中等烈度,甚至是低烈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