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质押业务风险事件频发,一方面是为争抢客户而大打价格战,面对全行业激烈竞争同质化的局面,部分券商开始收缩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有的甚至自有出资金额降到了零。业内人士表示,证券行业已经到了必须分化的十字路口,未来各家券商将根据自身情况,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
行业发展冷热不均
“对于我们这种资本金并不充裕的非上市券商来说,股票质押肯定不是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业务。目前,我们已经将业务重心全部调至融资融券业务。”某小券商信用交易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沪深交易所公布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月报也显示,部分小券商正在逐步撤离这一市场。截至1月31日,东海证券、湘财证券、银泰证券这3家券商待购回初始交易金额中自有资金出资均为零。这意味着3家公司不再以自有资金参与场内股票质押融资。
多名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反映,这块业务的风险收益比对非上市券商来说太低了。
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显示,正在发行中的证券公司收益凭证收益最高的达6.66%,最低4.2%,多数集中在5%左右。由于券商发行的收益凭证多用于融资类业务,因此可将5%视为券商股权质押自有资金出资的资金成本。
除了资金成本外,据券商介绍,券商开展融资类业务还需缴纳增值税、向投保基金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以及计提坏账准备,“七七八八加起来,非上市券商的业务成本大概在6%左右,融出去的利率大概也是这么多,有些项目我们都是贴钱在做。”上述小券商信用交易部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1月份沪市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加权平均利率为6.58%,深市为6.52%,最低为5.5%。以加权平均利率对比前述非上市券商的业务成本,息差不足1%。对融资成本偏高的非上市券商来说,收益确实平平。
然而,对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的上市券商而言,公司可以通过定增、配股等多种方式募集资金,融资成本相对低一些。数据显示,包括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在内的部分大型证券公司,截至今年1月底的待购回初始交易金额中自有出资部分均超过700亿元,接近或已超过母公司净资本。
如何才能有效防范股票质押风险,防止股票质押给市场和投资者带来伤害,避免影响股票质押的效率和效益呢?
首先,要对股票质押行为进行严密监管。股票质押不是想质押就质押,想怎么质押就怎么质押。股票质押可以是上市公司融资的一种手段,但行为必须规范,尤其是企业在市场的表现不是很好,股价不太稳定,企业也缺乏产品和效益支撑,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严格控制股票质押。否则,容易出现问题。
其二,要有效设置和控制质押比例。对股票质押比例,不仅相关出资机构要严格控制,监管机构也要密切关注,有效控制企业的股票质押比例。尤其对质押前股票出现异动的企业,不能按照异动后的股价质押,切实有效减少股票质押可能出现的平仓风险。
第三,要密切关注质押资金的去向。对通过股票质押获得的资金,提供资金的机构和监管机构,都要关注企业资金的去向,防止大股东通过质押套现和转移资金。要知道,通过这种方式套现和转移资金,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减持还要大,对市场和投资者的损害也要更加严重,必须密切关注。
第四,要做好风险预警和提示工作。对股票质押风险,不只是在市场出现下跌时才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而应当在企业出现一定困难,股票出现波动时,就及时提出风险预警和提示,让企业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避免出现问题后束手无策。
第五,加大处罚和治理力度。对近年来大股东多次进行减持的企业,要更加严厉地控制企业再利用股票质押获取资金。因为,对大股东来说,首先应当将减持获得的资金用于发展,再允许通过股权股票质押获得资金。否则,就不允许进行股票质押。
从总体上讲,股票质押要有底线,而不能只看大股东的需要,无节制、无控制地进行股票质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