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①股市投资时钟讨论的类衰退指经济增速下滑、通胀读数下行,中国出现过两次:08/4-09/3、11/9-12/9。18年下半年类滞胀走向19年类衰退。②类衰退期债市走强,类衰退后期股市开始表现。从5-6年牛熊周期看市场处于14年来牛熊周期末期,19年穿越黑暗迎黎明。③从股市行业表现看,类衰退前期防御性行业占优,高股息个股优势明显,后期政策往往偏松,重视地产。着眼2-3年战略性配置先进制造、服务消费。
类衰退时期股市特征
我们前期发布报告《如果滞胀,该配什么?-20181015》,从投资时钟的视角结合宏观经济背景对大类资产和股市配置策略进行了分析,今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已呈现类滞胀特征,由于通胀周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周期,往后看中国经济环境可能呈现类衰退特征,本篇专题继续讨论类衰退情境下的资产表现与投资策略。
1. 中国宏观特征正从类滞胀走向类衰退
2008/4-2009/3、2011/9-2012/9中国出现过股市定义的衰退,即类衰退。经济学定义的衰退是指经济下行、通货紧缩和大量失业并存的现象。股票市场通常提到的衰退是类衰退概念,即经济增速(GDP同比)下滑,同时通胀(CPI同比)下行的状态,本文所讨论的均是股市范围定义的衰退,即类衰退。在基于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的美林“投资时钟(The Investment Clock)”理论中,衰退期往往在滞胀期后出现。根据美林投资时钟理论,1970年代以来,美国共出现4次典型的衰退期,以后两轮为例,90年11月至91年12月美国GDP同比增速由90Q3的1.73%下滑到91Q3的-0.1%,CPI同比从峰值6.3%下降到低点3.1%;01年5月至02年6月,美国GDP同比增速从01Q1的2.31%下降到02Q2的1.34%,CPI同比从3.6%下降到1.1%。过去三十年中国没有出现过经济学定义的衰退,但存在股市定义的衰退特征,即类衰退情况,通胀在经济增长高点出现一段时间后也开始下降,即经济增速下滑影响传导至通胀。两个典型区间是:2008年4月-2009年3月,中国GDP累计同比从08Q2的11.2%下降到09Q1的6.4%,CPI累计同比从8.2%下降到-0.6%;2011年9月-2012年9月,GDP累计同比从11Q3的9.8%持续下降到12Q3的7.8%,CPI累计同比从高点5.7%下降到低点2.7%。
中国通胀周期滞后经济增长周期7-12月左右,19年经济可能出现类衰退。2008/4-2009/3的衰退背景是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先是在2007/10-2008/4出现了滞胀情形,GDP累计同比从07Q4的14.2%下降到08Q2的11.2%,CPI累计同比从07/10的4.4%上升到08/4的8.2%。08年4月通胀跟随经济增长出现回落,CPI累计同比持续跌至09年3月-0.6%,这一时期经济继续下行,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从08年4月21.53%持续跌至09年3月-19.78%,GDP累计同比从08Q2的11.2%降至09Q1的6.4%。2011/9-2012/9衰退背景是09年底四万亿刺激政策开始逐步退出,叠加外需低迷,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总需求萎缩,货币增速回落,物价下行。在此之前,2010/4-2011/9经济出现滞胀情形,GDP累计同比从10Q1的12.2%下降到11Q3的9.8%,CPI累计同比从10/4的2.4%上升到2011/9的 5.7%。11年7月之后M2同比增速从前期15%-29%的高位区间落入15%以下,并在11/9-12/9维持在12.4%-14.8%的低位,受货币供应收紧影响CPI累计同比从11/9的5.7%降至12/9的2.8%。经济增长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从11/9的24.9%降至12/9的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从17%降至14.1%,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从22.7%降至7.4%,内外需双双下滑,GDP累计同比从11Q3的9.8%降到12Q3的7.8%。一般通胀周期滞后于经济周期,统计2000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同比与CPI同比的相关性,通胀周期(CPI)一般滞后于经济增长周期(工业增加值)7-12个月左右。18年下半年经济出现类滞胀特征,GDP当季同比增速从18Q2的6.7%降至18Q3 6.5%,经济增速小幅下行,CPI当月同比从6月1.9%升至10月2.5%。往后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如中美谈判未达成协议,美国25%关税仍将落地,预计将对出口产生较大冲击。国内投资方面,11月地产投资增速仍保持9.7%,19年将面对较大下行压力。根据CPI滞后7-12个月推断,工业增加值增速已在18年5月高点6.9%后开始下行,我们认为2019年经济有可能出现类衰退。
2. 类衰退阶段大类资产表现
美林时钟下的大类资产轮动规律及中国验证。按照“美林时钟”的分析框架,经济周期每一个阶段对应着表现超过大市的某一特定资产类别:衰退期(债券)、复苏期(股票)、过热期(商品)、滞胀期(现金)。采用美国1973年4月-2004年7月样本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滞胀期(共86个月)资产配置顺序依次为现金(年均回报率-0.3%,下同)>商品(28.6%,70年代石油危机冲击掩盖了非石油类大宗价格下跌)>债券(-1.9%)>股票(-11.7%)。衰退期(共58个月)资产配置顺序依次为债券(9.8%)>股票(6.4%)>现金(3.3%)>商品(-11.9%)。复苏期(共131个月)资产配置顺序依次为股票(19.9%)>债券(7.0%)>商品(-7.9%,油价下跌拉低了大宗商品收益率)>现金(2.1%)。过热期(共100个月)资产配置顺序商品(19.7%)>股票(6.0%)>现金(1.2%)>债券(0.2%)。借鉴投资时钟的分析方法,我们统计中国2001-2017年不同经济周期下大类资产表现,债券收益数据来源于中债总全价指数,股票收益数据来源于上证综指,大宗商品的收益使用Wind商品指数,现金收益使用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滞胀期(共48个月)资产配置顺序依次为现金(3.6%)>债券(0.2%)>商品(-1.9%)>股票(-20.0%)。衰退期(共23个月)资产配置顺序为债券(4.8%)>现金(3.7%)>股票(-25.2%)>商品(-26.0%)。复苏期(共44个月)资产配置顺序为商品(79.2%,2004-06年及09年沪铜期价暴涨,拉高商品指数)>股票(17.9%)>债券(4.2%)>现金(2.0%)。过热期(共41个月)资产配置顺序为股票(83.7%,06 -07年A股牛市,拉高股票收益率)>商品(14.3%)>现金(2.2%)>债券(-0.5%)。
类衰退期债市走强,类衰退后期股市开始表现。宏观背景看2018年下半年经济呈现类滞胀特征,往后看经济可能从类滞胀走向类衰退。类衰退有个明显的特征是经济下行导致政府往往在衰退后期推出宽松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从大类资产表现看,类衰退后期利率下行,债市开始表现,随后宽松的宏观政策逐步落实,市场对经济下行的悲观预期开始修复,企业盈利也开始逐步企稳,股市机会显现。历史上典型的类衰退区间(08/4-09/3、11/9-12/9月)均是如此,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9月16日央行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10月分别两次下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11月27日、12月23日再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0.27个百分点。此外,央行9-12月对大型金融机构实施三次降准,对中小型金融机构实施4次降准调整。11月5日国务院常委会议推出刺激经济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从资产表现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08年8月4.56%降至09年1月2.67%,08年10月底上证综指触底1664点,之后开启新一轮市,最高涨至09年8月3478点。11/9-12/9类衰退期间,11年12月5日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2年央行分别于6月8日和7月6日实施降息,于2月24日和5月18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首次实施不对称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从大类资产表现看同样是债市最先起步,而后股市开始表现,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1年9月4.13%降至12年1月3.40%,上证综指先是在12/1-12/2有一波16%的反弹,此后在12/12-13/2有一波20%的反弹,创业板指则在12年12月初触底585点,此后开启了13-15年大牛市。
A股穿越黑暗迎黎明。我们2019年年度策略报告《穿越黑暗迎黎明——2019年A股投资策略-20181209》提出,从A股5年左右的牛熊周期看,上证综指自15年6月5178点以来的下跌时空跟过去几次熊市已相当,目前A股估值已经处于历史底部区域,我们认为市场很可能进入2014年以来牛熊周期的末期,战略上可以更乐观一些。全球各国股市横向比较,A股吸引力更大,中国发展股权融资支持产业升级,居民资产配置将偏向股市。但是迎接黎明还要经历一段穿越黑暗的反复磨底时期,政策拐点出现,但是企业盈利恶化的趋势不变,中短期看市场处于政策上盈利下的交织期。本轮A股盈利回升始于16年中,进入2018年后业绩开始回落,特别是三季度盈利加速下行,这种趋势将延续。然而,10月M2同比继续回落至8%,政策力度是否有效还有待观察。而且这次情形更复杂,需要时间检验政策的力度和效果,需要进一步确认盈利回落的幅度,时间上市场底滞后政策底,空间上市场底是否更低,不一定。回头看,2008年上证综指跌至1664点时政策加码,四万亿投资计划出台,指数反弹到2100点再次回落到1814点时基本面预期明朗,市场底出现,但未出现新低。往后看黎明曙光的信号是政策效果出现,回顾历史的政策转向,市场底出现的信号是政策落到实处,开始对基本面发挥效用,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流动性的量价指标,如广谱利率下降、信贷放量、改革落地。
3. 类衰退阶段股市结构特征
行业基本面角度,重视高股息率公司。类衰退期经济增速下行,通胀下降,企业盈利恶化,防御性行业优势显现。我们第二部分研究发现国内两次典型类衰退区间:2008/04-2009/03、2011/09-2012/09,后期政府为刺激经济,宏观政策均有宽松。以宏观政策转向为界将类衰退期间分为前后两段。两次衰退前期必需消费(食品饮料、医药等)和高股息行业(银行、保险、石油石化、电力公用等)表现较好,强周期行业表现较差(有色、钢铁等)。衰退后期受益于宽松政策的行业表现更优,第一次类衰退后期,周期性行业受益于四万亿投资计划,2008/09-2009/03期间建材涨跌幅78.8%、电力设备78.6%、有色73.3%、同期上证综指19.5%。第二次类衰退后期金融改革持续利好,11年RQFII试点加速推行,12年A 股证券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下调,同年保监会降低中小型保险公司设立资管公司门槛,促进保险资产投资多样化。2011/12-2012/09券商涨幅11.8%,保险10.7%,同期上证综指-10.6%。此外类衰退期高股息行业股价表现也很显著,比较高股息、低PE、低PB、高ROE四种策略在类衰退期表现,在衰退期开始阶段选取沪深300成分股前10%个股作为组合,按市值加权,第一次类衰退期(2008/04-2009/03)高股息策略收益率-30.7%、低PE-31.0%、低PB-32.3%、高ROE-36.1%,同期沪深300指数-33.8%,第二次类衰退期(2011/09-2012/09)高股息策略收益率-8.0%、低PE-8.5%、低PB-12.9%、高ROE-22.8%,同期沪深300指数-19.4%。为何类衰退期高股息策略明显占优?我们前期报告《高股息策略长期有效么?-20160920》研究过长期看高股息策略在中美股市均有效,尤其是熊市期间高股息策略充当保护伞作用,通过股利再投资积累更多的股份能够缓和组合价值下降,市场恢复后这些额外的股份也将提高组合收益率。另一方面衰退后期宏观政策宽松,利率下行债市受益,类债券特征的高股息股票也更显投资价值。根据行业分析师盈利预测,结合历史分红率预测股息,我们筛选沪深300成分中高股息率、稳定分红个股。
类衰退期政策往往偏松,重视地产。以政策宽松为界,衰退后期受益于政策宽松的行业表现更优,往后看政策宽松的方向在哪里?面对经济下行,7、10月召开的两次政治局会议已经释放了政策微调信号,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做好“六稳”,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这期间包括基建以及民企纾困等政策密集出台,往后看减税降负等其他宽松政策也将根据经济形势适时推进。但预计受制于明年出口下滑和国内地产开工投资减速,经济下行压力还是不小,这种情形下地产政策是一个备选项,“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地产政策预计不会大调,但10月政治局会议较7月相比未提及房地产,所以明年不排除地产政策微调的可能。对比历史,2008、2012、2016年三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地产政策都出现宽松,这其中2012年地产政策微调的参考价值更大。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08年10月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以刺激房产需求。2011年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显现,11年底货币政策开始宽松,12年虽未出现国务院级别的地产政策放松,但多个地方城市楼市政策出现微调,包括首套房贷利率较基准利率下浮、公积金政策松绑、放宽贷款额度等。另外经过前期市场下跌,12年初房地产PB(LF)降至1.84倍,处于历史自下而上9%分位,政策微调叠加估值低位,12年房地产指数上涨35.0%,远超同期上证综指的3.2%。2015年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再次加大,16年2月2日央行出台政策降低买房首付比例,2月19日财政部发文降低个人购买家庭住房契税,以鼓励地产销售。对比前三次放松,19年上半年宏观背景及地产政策可能与12年更相近,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16年9月多地出台密集地产调控政策后也再无宽松,而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虽然全面宽松的可能不大,但不排除政策局部宽松的可能。从基本面看地产行业预售制度将使得2019年业绩相对稳定,行业分析师预计18/19年地产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3%/8%。目前(2018/12/18)PB(LF)估值1.39倍,处于历史自下而上3%分位,若政策微调则地产有望迎来投资机会。
2-3年视角下成长更优,战略性配置先进制造、服务消费。我们2019年年度策略报告《穿越黑暗迎黎明——2019年A股投资策略-20181209》提出站在A股5年左右的牛熊周期视角看,市场很可能进入2014年以来牛熊周期的末期,市场底出现的信号是政策落到实处,开始对基本面发挥效用。A股价值成长风格切换周期是2-3年,16-17年价值胜出,18年两个关系弱化,往后看2-3年成长胜出概率更大。从大小风格看行业集中度提升和投资者机构化将支持龙头效应延续。从政策背景看,2013-15年成长风格占优,重要背景就是13年并购重组相关政策逐渐放宽,外延式并购助推了TMT为代表的成长股盈利快速增长。2016-18年价值风格占优,重要背景是2015年底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帮助传统周期性行业供需改善、盈利回升改善,而为周期性行业集中授信的银行不良率也出现回落,因此以上证50为代表的价值股业绩改善最为显著。目前政策再次偏向科技创新类的成长,11月初中央领导在上海提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近期证监会也连续出台政策简化预案披露要求,鼓励支持并购重组。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性水平”并首提“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去三年慢慢实现了“三去”,未来将侧重“一补”,成长性较强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消费是需要补的短板。先进制造重点关注即将进入商用的5G产业链以及19年将进入“双积分”+“补贴”+“市场”三轮驱动时代的新能源车产业链。服务消费方面重点关注受益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医疗健康以及受益于消费升级和居民保障意识增强的保险。
风险提示:向上超预期:国内改革大力推进;向下超预期:中美关系明显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