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的基本规律——意识乖离规律
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和表述价值轴心和价格波动规律,那就是从主观与客观、存在与意识的哲学角度看待价值和价格波动。所谓意识,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也就是预期,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大众心理。
尽管市场存在很多影响价值与价格关系的因素,但绝大多数因素属于纯物质范畴,只有人即投资者既是物质拥有者,又是意识拥有者,其中的物质就是资金,意识就是认识和心理情绪。这样,投资者(即市场)就是一个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投资者的这种物质和意识的双重性,必然赋予市场交易的双重性,也就是价值和价格的双重性。前面说过,从交换的角度看,价值只有得到市场即投资者的认可,才是真实的或可以实现的,而投资者对于价值的认识或看法,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只要一个价值评估得到市场多数的赞同即能完成交易,就可以视其为符合价值。投资者在交易那一刻,肯定就是这样想的,但当多数投资者的看法发生改变后,也可以说价值随之发生了变化,因为投资者衡量价值的标准、看法变了。
从这里,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市场结论:其一,证券价值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市场上从来就没有过纯粹客观的价值,也从来没有过完全主观的价值。因此,所谓的价值投资,只不过更偏重价值的客观性、物质性、基础性的一面而已,但不可能完全排除价值中的主观意识性。当然,这里的主观意识,不是哪一个人的意识,而是多数投资者的意识。其二,价值的衡量或评估标准会随着投资者认识的变动而变动,因此,也可以说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价值,价值会随着社会、企业、投资者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正是由于投资者意识在市场运行和证券估值中有着巨大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它常常导致价格、指数与价值、基本面发生剧烈偏离或乖离,从而出现市场或价格的暴涨暴跌,一个很普通的利好,在牛市背景下,会被投资者的疯狂情绪成倍地放大,而一个很平常的利空,在熊市背景下,也同样会被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成倍放大。这种意识的乖离,有些是无意识的群体性行为,有些是刻意的操纵行为,但往往是两者的结合,总体上属于自组织系统范畴,就像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一样,虽然绝大部分参与群众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总有几个刻意的煸动者、领头挑事儿者。
在决定趋势的因素中,如果对意识乖离作个大致评估的话,其权重或贡献率至少要占到1/3,有些时候甚至会超过1/2,也就是说,在一个趋势单元中,指数或价格的上涨或下跌,有1/3到1/2要归功于意识的乖离。以2005-2007年中国股市的大牛市为例,按基本面和企业的正常状况或价值,指数从998点涨到3000点是合理的,而最后却涨到6000点,其中有一半的推动力量或涨幅就来自意识乖离,可见意识乖离在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之大,而且越是新兴市场和越不成熟的市场,越是如此。
意识乖离的根源在于人性,只要有人参与的活动,就必然会受到人性的影响,因此,证券市场也肯定要受到人性的巨大影响。这是很早和很多人都看到了的现象,道氏、艾略特、江恩、格雷厄姆、凯恩斯、索罗斯、巴菲特、林奇都谈到过这点,而笔者认为伯纳德·巴鲁克(1870年出生于美国,19岁进入华尔街,不到35岁便成了百万富翁,在使格雷厄姆、凯恩斯等大师都倾家荡产的1929年股市大崩溃中,他却做到了全身而退)说得的一段话最为精彩,“股票市场就是人,是人们在努力阅读未来。正因为人有这种孜孜以求的特性,股票市场才会变成一个戏剧化的竞技场,人们在竞技场上拿他们相互冲突的判断进行较量,让他们的希望与恐惧相互竞争,用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彼此对抗,以他们的贪婪之心与抱负理想进行比拼所以,意识乖离规律或现象其实早就被认识到并加以运用了,只不过概括为规律则形成较晚,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算是对这一规律的最早期表述,只不过分析不够深入和到位,真正对这一规律进行深刻认识和有效运用的,是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及其投资实践。
之所以许多人看到了意识在市场中的巨大作用,却未能像索罗斯一样上升到规律来认识和运用,是因为近现代西方思想受到牛顿物理学机械决定论的影响很大,导致无论在经济理论还是投资理论中,普遍将人视为机械的被动接受者,同时又将消费者和投资者视为完全理性的人,因而,无法接受投资者甚至整个社会的意识可以作用乃至左右市场或价值的事实,进而在市场及投资分析中,没有给予投资者和社会意识足够的重视或权重,也就不可能提出意识乖离规律,只有索罗斯这样的反潮流者才会提出。但是,即使意识乖离规律提出来了,可无论是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还是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真正理解和赞同的也并不多。
如果我们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人类历史,就会发现,意识乖离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诞生以前,主要出现在宗教和爱情两个领域,宗教狂热、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一规律的最突显表现。而到了近现代,则在经济和证券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17世纪荷兰疯狂抢购郁金香球茎和18世纪英国南海泡沫,是两个最经典和著名的意识乖离事件,中国1992年深圳发生的“8。10股票认购表风波”也属于类似的现象。其实,任何一次大一点的金融危机的发生,都有着意识乖离的一份功劳,按照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一书的统计,1618-1998年间,大大小小经济、金融危机发生了38次,再加上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2000年的美国纳斯达克泡沫、2007—2008年次贷危机,那么,在1618年开始至今的近400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41次大小不等的危机,相当于约10年左右,就会在某个国家或世界某些地区发生一次危机。
此外,在意识乖离大规律之下,还有一个附带的规律,它也是与前面的价值轴心和价格波动规律相关的,那就是负乖离多于正乖离,也就是说,相对价格低于价值的意识乖离,价格高于价值的意识乖离更普遍。这一点通过证券历史的考察,是很容易得到证实的,如果统计证券历史上所有的暴涨暴跌的话,那么暴涨一定会多于暴跌,而且一般总是暴涨在先,暴跌在后。这其中的道理也是不难理解的,暴涨是向上的,吻合人类的欲望、理想、幻想,人人都喜欢,而且,向上就是朝着天空的,是没有止境的,无论暴涨到多高,理论上都是可能的。可暴跌则不一样了,它是向下的,是毁灭的,是下地狱,人人都不希望这样,而且,向下是朝着地面的,幅度再大都有个极限,那就是零,但一般总不至于跌到一文不值吧。所以,无论是投资大众,还是价格操纵机构,本能地都以选择做涨或做多为主,即使做跌或做空,也是在先做涨的前提下再实施的,就是政府和经济学家,也都是对超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有所指责,也是言不由衷,而对于暴跌,则视为灾害、经济或金融危机。实际上,许多暴涨对社会和经济的危害要远远大于暴跌,相反,每次所谓的暴跌或经济危机,都对经济和社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无理由地喜欢上涨,又无道理地批判暴跌,这也是人类很奇怪的一种普遍心理。
最后,意识乖离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人人知道的东西就会失灵,这在技术分析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以形态为例,笔者在研究历史图表时就发现,越是经典的形态出现的概率越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技术分析尤其是形态技术,基本上属于弹性较小的通用技术,一且市场中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按相同的方法分析操作的话,最后的结果就会变形,因此,越是通用的、无弹性的技术,如形态、成交量、K线、波浪理论八浪模式等,可靠性就越差。这其实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市场的自然属性或客观性,它是不可能让绝大多数人完全窥破市场需要隐藏着的秘密,只允许极少数人知道,一且多数人知道后,原来的规律就失灵了,规律就会改变自己的方式,正所谓“天机不可泄露”,泄露天机遭天谴,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运用相反理论,应该更加合理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