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科班出身,在外国投资银行工作10多年,所受的训练是要把研究做细,做翔实,做彻底。可是我本性难移。在做证券分析师的那10多年里,我时常因为要写100多页的大报告而备感压力,因为只有这样的大报告才被同事、上司和基金经理当回事。每当看到同事或者竞争者拿着那厚厚的大报告去作路演,我就在心里对自己发誓:我一定要写一本更厚的大报告。可是我一直做不到。那十几年,我写得最厚的报告就只有30多页,而且还要多谢那些大大的图表和后面几页纸的免责声明帮忙凑数。后来资格老了,我连装也不想装了。
今天我第一次坦白,我从来都看不上那些厚厚的报告。读者也没时间看那些报告。而且,我认为它们很不环保。当然,这大有酸1葡萄的嫌疑。我看到飞机场的书店里充满了又厚又大的著作,摆在书架上,我就发誓我永远只写又轻又小的书。今天,摆在你面前的书反映出的就是我本来的面目。
我见过证券分析师把DCF(现金流折现)分析做到30年之后,我很佩服,但不敢学习。我连今明两年的现金流预测都没有把握,何况30年以后的事。听说巴菲特的部下也做几十年的DCF分析和预测,不知是真是假。不过我想凡人是不需要这么干的。
这20多年,西方证券分析业基本上被数学家们所接管,花里胡哨的公式和定义特别多,否则怎么叫标新立异呢?可是,美国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在1998年的倒台足以证明数量化分析不能担保你长盛不衰。这家公司由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创办,聘请了大量数学和金融学的天才。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也多少得益于这些数学天才的帮助,他们把衍生工具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足以把全球银行体系毁灭几次有余。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俏皮话:“Fverythingshouldhemadeaseimpleaspossible,butnotsimpler.”意思是,凡禀应该求简,只要别简单过分就行。
你想,当一个股票的投资故事需要50多页的报告(甚至100多页的报告)才能解释清楚时,那问题不是很严重了吗?桌辉投资公司的焦震在投资方面成绩卓越。他曾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不愿意听下属或者投资银行分析师跟他讲牛奶或者汽车的生产技术及科技上的变化。他说,他反正一辈子也弄不明白,所以干脆试也不试。
在挑选股票时,如果你需要做很详细的数学估值模型才能确定某家公司每股股价究竟是值3.32元,还是值3.41元,你想想这不可笑吗?我觉得估值应该是个范围。比如某公司每股股价大约值3~4.5元,或者让这个区间更宽一点,留些余地。所以,当你发现分析报告说,某股票比目标价还有15%的距离,因此建议买入,你会不会觉得好笑?同样,当你看到有些策略师讲,今年恒生指数或者上证综指在年底会达到多少点位时,你怎么想?如果他对每个季度的点位都有预测,他一定是神仙。
注重粗犷和筒单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被复杂和跟花缭乱的雕虫小技所欺骗,而且有助于我们抓大放小。另外,这种分析股票的志度可以让我们永选有有余地,在算账时不要算得太满。
不少投资者在市盈率上做花样文章。比如,如果去年的市盈率太高,那么他就看今年、明年,甚至后年。如果经常性利润太小,他便建议你看总利润或者把特殊利润也包含在其中。而简单粗犷的方法是建议你看中长期(而不是短期)的存款利息率。比如,在未来三五年内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息率大约为3%,那么留点空间和余地,你可以把它当做4%,也就是整个股市应该在25倍左右的市盈率为大致合理,即4%的倒数。25倍的市盈率就是你买股票的本钱在25年回本的意思,那就等于每年回本4%,与存款利率(加上一点空间)差不多。留足空间的反义词就是说服自己买股票,忽略利空因素。
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由于未来几年存款利率水平有可能一直低于2%甚至低于1%,因此,即使留足空间,市盈率的上升空间仍然很大。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香港股票比内地股票有吸引力的原因。
留足空间与风险分散这两个投资原则是相辅相成的。风险分散也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管这个篮子有多么好,多么可靠。万一这篮子有个洞,怎么办?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经要求投资者在选股时注意把握一个尺度:市盈率的倍数乘以市净率最多只能在22.5。这大约是15倍市盈率与1.5倍市净率的乘积;如果市盈率略高于15倍,那么市净率必须低于1.5倍。当然这是选择股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达到这个条件还不够,还必须满足其他很多条件。显然,这对A股投资者来讲,是一个很苛刻的条件。好在香港市场(含红筹股和H股)上这类合格的公司还很多。
说到风险分散,巴菲特似乎自相矛盾。他巨大的旗舰公司也只有20多个投资项目,所以他把风险集中在这20多只股票上,此所谓“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这个篮子看紧”。而他经常倡导大众只买指数基金,实现充分的完全的风险分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反映了巴菲特对世人的一个敏锐而正确的观察:世界上绝大多数投资者(含专业人士)既无能力也无必要的心理素质选择个股和投资个股,因此,他们必然跑输大市。而既然不能跑贏大市,还不如买指数基金。如果你想批评巴菲特的“精英”思想,请便。遗憾的是,他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