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给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新形势下发展的新机遇。但鉴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法制环境、文化习俗等,可能与欧美国家差别很大,所以对于想走小众路线、针对独特市场的跨境出口电商的新卖家而言,支付方式的选择,要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适应并处理好上述差异。本文通过浙江某公司的个案分析,说明跨境出口电商的新卖家不能一味固守所谓的出口商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不接收“后TT”的支付条款的理论教条,而是需要学会在现实与安全之间,摸索出一个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支付结算的理性平衡点,并逐步提升对于采用COD快递代收方式进行回款的风险管控的意识和能力。
狭义的跨境电商就是指跨境零售,即买卖双方分属不同关境,磋商阶段是通过网络促成并完成交易,履約阶段要利用小包、快件等跨境物流的方式,将商品送达境外的消费者手中之后,再进行跨境支付结算的一种商业活动。而广义的跨境电商,其实就是外贸电商,即分属于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利用互联网将传统外贸中的会展、谈判以及成交等环节信息化、电子化,并借助跨境物流运送商品、从而完成整个交易的国际商业活动。
根据图1,基于平台的跨境零售卖家的业务流程涉及到三流——即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其中,资金流对跨境出口电商来说,主要是如何向海外买家收取外币以及结算。本文侧重探讨的关于跨境零售卖家,即狭义的跨境出口电商的支付方式的选择问题。
一、跨境电商支付方式的选择
出口卖家跨境支付方式的合理选择,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跨境电商的特性使得跨境支付与传统的国际结算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些在传统外贸要避免的支付结算方式,在跨境电商支付时,出于各种考虑,会被采用。例如,跨境卖家可以接收货到付款(后TT)的支付条款吗?答案未必一定是否定的。
首先,影响出口卖家支付的因素包含跨境电商平台供货方的账期时间长短、库存量等,都是潜在的资金流。因为仓库的存货限制了卖家的资金流,限制了卖家拓展业务的可能性。卖家可以通过制定管理计划,预测所需资金流,根据销售情况和产品利益情况,计算安全库存数量,做好补货预测、做好现金流管理。
其次,现在进入的跨境出口电商,一般有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走主流的在大平台上卖货的路;另一种是另辟蹊径,专门针对一些独特的市场,走小众的路线,例如打开中东市场。本文将利用浙江一家外贸公司如何用COD快递代收,敲开中东市场大门的个案,分析跨境出口电商新卖家不能一味固守传统教科书上支付条款的理论教条,需要学会在现实与安全之间,找到一个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支付结算的理性平衡点。
二、关于“一带一路”的商机
鉴于国内互联网人口红利已接近瓶颈,中国跨境电商“走出去”正当其时,跨境出口卖家应将战略眼光投向海外市场。商务部数据显示,跨境电商保持每年30%的增速,我国将近20多万家中小企业,在各类跨境电商平台上做国际贸易。每年交易额超过2 500亿美元。可见,在互联网重塑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中国已抢占先机。本文所指“新形势”主要指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所带来的商机!
(一)“一带一路”新形势下的商机
在投资方面,2017年新增投资企业超过3 000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50亿美元。与沿线58个国家签署贸易投资协定,单一窗口综合简化率达59%。亚投行的成员数量增加到84个,一半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批准的20多个投资项目,总额超过了37亿美元;丝路基金签约的17个项目,承诺投资70亿美元,投资总额800亿美元。
在贸易方面,2014年至2017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4.2万亿美元。2017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7.3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高于中国整体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占中国外贸总值的26.5%,其中出口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0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
以中东市场为例,全球人均GDP最高的15个国家中,中东占1/3之多。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65个国家,合计总人口约达44亿,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9%。但在中东地区,线下零售服务在人均拥有面积、品类丰富度、品牌多样性方面,远低于相近人均GDP的其他地区。
(二)影响中东电商发展的障碍
只有35%沙特阿拉伯互联网用户和55%的阿联酋互联网用户进行线上消费。因为中东消费者普遍有担心交易欺诈,并对数据安全有顾虑;另外中东地区的支付系统存在漏洞,所以信用卡渗透率较低;加之,物流基础设施不足。中东很多地区没有邮编,最后一公里投递系统因此大受影响。熟知路线的快递员数量有限,导致最后一公里投递成本提高;以及中东国家征收很高的贸易关税,产品清关很难。海外客户下的订单,可能需要几周才能投递。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商的发展。
关于支付结算方式的选择,中东地区的消费者线上消费喜欢用货到付款方式。在沙特和阿联酋使用“后TT”的比例高达60%~70%。但是,理论上出口商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不应该接收“后TT”的支付条款。所以一般卖家对于买家要求用“后TT”的支付条款,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否定的答案。
(三)中外文化差异的瓶颈
这些所谓的独特的市场,之所以还是小众蓝海,可能还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有些国家的出口商会望而却步。例如在中东的文化习俗是,如果男性不在家,女性不敢给陌生男子开门。所以,本来物流基础设施不足,可能花费数月才抵达的产品,最后也许会因为无人付款而无法投递。
三、中东市场的跨境支付案例
下面以案例分析选择第二条“小众路径”的跨境电商企业,在支付方式如何做理性选择。浙江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首批试点企业。产品包括服装、鞋包、配饰、家居、母婴童玩、美体护肤等,95%的销售额来自中东地区。浙江公司旗下Jolly Chic,已成为中东地区排名第一的购物APP。用户数2 000万;2017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
(一)支付方式的选择
据预测,中东地区的B2C交易总量,至2018年将达到580亿美元。从单价看,中东的平均货品单价可以达到100美金,比起一般的10~20美元单价,诱惑不可谓不大。从数量看,浙江公司95%的销售额来自中东地区,每天包机多达3架次。销售量较大的同时在支付方式上,中东地区的买家要求是COD。
COD快递业务是指消费者通过在网上下单,由跨境电商企业将货物先以快递方式运输至物流公司,再由物流公司将货物送达境外的消费者,并代跨境电商企业向消费者收取货款的一种业务。
传统电汇业务,是汇出行根据汇款人填写的境外汇款申请书上的要求,通过SWIFT给国外汇入行做出汇款指示,指示其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一种汇款结算方式。英语的关键词是Telegraphic Transfer(T/T)。电汇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种——预付货款、货到付款,俗称前TT和后TT。
对比一下两个概念,发现这种COD业务,实际上类似于汇款的后TT业务——当货物送达境外,在配送员将商品交付给消费者的时候,通过消费者刷卡、转账或者向其收取现金的方式,物流公司就代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收回了相关的货款。
一般在国际结算课程中,关于电汇方式下的货到付款的使用原则是:作为卖家最多可以接受的汇款组合方式是30%预付和70%即期,也就是发货前买家预付部分货款,余款在卖家发货后付清。理论上出口商这样做,主要是基于:电汇属于商业信用,款项能否安全、按时收回,最终决定权在于客户手中。所以,一般在外贸业务中,只有在熟悉的客户之间,才可以采用T/T付款的方式。
正是因此,起初浙江公司也认为:对于卖家来说,COD风险太大了。但是,从前面的背景分析,又觉得利润和发展空间巨大。所以,一时处于两难之间。但是,由于国内的市场已经很不好做了,于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浙江公司找到了当地一家物流公司代做COD快递代收。
COD快递业务代收代付资金结算是COD快递公司与跨境电商之间的代收代付的资金结算。作为一种融合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三流一体的业务,做好COD快递代收代付资金管理,必须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归集,作为代收代付资金管理的第一步,这步也是关乎能否确保资金安全的一步;第二个环节是结算,在归集的基础上,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依据COD快递公司结算指令,实现对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的直接资金划拨;第三个环节是撮合环节,只有通过撮合才能有效减少COD代收代付人工对账的环节,提高资金结算效率,并加强对在途资金的管理。
COD快递业务,可分为接单结算和妥投结算。前者是先结算后归集,后者是先归集后结算。据说浙江公司所找当地这家物流公司代做COD代收,在初期所花费代收的成本要达到5%,但经过多年运作,目前只要花费2%成本即可。
(二)支付风险的防范
传统的汇付、托收、信用证支付方式中,电汇是目前中小型外贸企业使用较多的一种结算方式。电汇T/T的业务流程相对简单:
买方作为汇款人,要填写境外汇款申请书同时交款付费给境内的汇出行;汇出行通过SWIFT系统发出汇款指示给境外的汇入行;汇入行据此向收款人发出电汇通知书,卖方作为收款人在接到通知后,即去银行兑付,银行向收款人解付;解付完毕之后,汇入行向汇出行发出借记通知书,同时汇出行给汇款人电汇回执。
电汇的特点是收汇迅速,费用适中。在汇付、托收、信用证传统的支付方式中,虽然收费比票汇高,但比信用证和托收都低。中国银行的收费是汇款金额的 1‰,另加收电讯费(并设置上下限:每笔业务最低50元、最高1 000元)。
卖家在支付方式上的理性选择,不但要考虑符合地域习惯,更要懂得控制风险。必须将二者兼顾,才算得上是一个理性的选择。由于电汇是一种基于商业信用的支付方式,所以从风险看,T/T 风险是较大的。那么,卖家如何进行TT风险控制?前面提到的,将汇款的两种方式进行组合,即前TT和后TT组合成30%预付和70%即期,就是一种选择,只有买卖双方完全互信时,才使用前T/T。但是,如前所述,中东地区顾客就喜欢货到付款,在沙特和阿联酋“后TT”的比例达60%~70%。所以,浙江公司可能也是无奈之下的冒险一试。实际上,笔者认为其在收汇的风控环节上,还是有所欠缺、需要完善的。
(三)中外文化的差异
由于中外的文化差异——中东妇女当家里的男性不在家时,白天她也不会出去取邮件,所以,就是因为文化习俗的原因,导致拒收的比例较大。起初该浙江公司的回款到账率只有20%。浙江公司的解决之道是用类似国内的e栈的做法,在社区,找一家零售店,让物流公司把货送到零售店,方便家庭妇女就近去店里取货,逐步使得拒收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跨境支付清算系统是货币国际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化货币,中国正在致力于完善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本文分析了全球国际货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了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现状、局限和未来发展,并从全球和前瞻性视角对建立安全、高效、低成本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以及中国银行业相关业务的开发,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国际货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及趋势
(一)国际货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的主要模式及其特征
全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在近几十年经历了以下发展:
20 世纪80 至90 年代,主要市场逐渐建立了实时总额清算(RTGS)系统来取代延迟净额清算(DNS)作为支付清算体系的基础。其基石是央行使用其资金,通过对各成员在央行账户间贷/ 借记完成结算。其典型代表是美联储的Fedwire系统。RTGS消除了DNS 的时间差及清算风险,但仍存在高成本和流动性低效率的特征。
21 世纪以来,在安全问题解决之后,成本和流动性效率成为设计清算系统的主要考虑,主要市场在央行支持或直接参与下积极建立新体系,目标是在维持安全和效率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并最终产生了RTGS 与DNS 结合的创新系统——实时净额清算系统(RTNS)。这种系统将实时总额和多边净额清算相结合,在提高安全性、实现日内/ 实时结算的同时,维持了流动性节省特性,具有明显优势,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主流模式。其典型代表是美国的CHIPS 系统。
国际货币的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是各国国内系统的一部分或跨境延伸。目前的国际货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系统结构
(1)整合模式。即境内银行间系统同时承担跨境清算,采用此模式的有欧元、加元、瑞士法郎、英镑。
(2)两分模式。即独立于境内系统的专门跨境系统,通常由银行间机构拥有和运作,但通过央行的RTGS 系统结算。典型代表是美元的CHIPS。它独立于美联储拥有和运作境内系统——Fedwire。美国的两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分工。因为实际Fedwire 和CHIPS 都可从事境内和跨境收付清算。外资银行也可通过其位于美国的代理行在Fedwire 账户间进行借/ 贷记完成跨境清算。所以从理论和技术上说Fedwire 可承担境内和跨境的全部清算。但美元的这种分工已经形成,并且可以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加上美元的跨境清算量巨大,所以美元会继续维持两分模式。
2. 账户安排
本币的跨境或境外支付清算系统,通常都需经由本币所在国央行的RTGS 账户划付资金完成结算。目前,清算系统中账户安排和央行资金的使用主要有以下模式:一是由央行直接拥有和运作系统,可直接使用央行账户进行结算。例如,德国的RTGSplus 欧元清算系统;二是非央行系统,采用自己的账户资金进行结算,但和央行的RTGS 连接,根据清算头寸调入/ 调出央行账户资金。例如,多币种外汇交易清算系统CLS、美元清算系统CHIPS。
3. 清算模式
这是跨境清算的关键因素,直接涉及清算效率、风险、成本。在资金清算中,时间或效率至关重要,清算系统无不在这方面费尽心机,特别是跨境、跨时区的清算更是如此。现代跨境清算系统的共同特征都是本币收/ 付在境外,最终清算结算在境内;但根据子系统及成员接入系统的不同方式,又可大致划分为以下模式。
(1)正式系统。根据成员接入系统的不同方式,又可划分为三种子模式:
境内模式。成员需在系统所在地加入系统,系统设在本币所在地。美元、日元、加元、英镑、欧元都采取这一模式。其中美元CHIPS 是典型代表。
远程模式。成员可在系统所在地之外跨境加入系统,但系统也设在本币所在地。采用该模式的主要有瑞士法郎的SIC 系统。
混合模式。成员可选择境内、境外或远程方式加入系统。目前采用这一模式的主要是CLS。该系统在美国注册监管,但系统分布于美国、英国和日本。
(2)境外清算系统——准系统。成员需在系统所在地加入系统,但系统设在本币所在地境外。主要适用于国际化程度高的货币在时差和清算量大的地区的清算。亚洲是采用这一模式最集中的地区,典型案例是香港的境外美元清算系统USD CHATS。这是一种介乎正式系统和传统代理行之间的系统。其可行性的条件及特征如下:清算量和份额大;清算行实际上起着清算所作用,即制定规则和定价;不采用央行或清算系统账户,而是由清算行作独家总代理,与清算成员采用标准化、正式合约方式建立关系,利用自己的账户完成结算并提供相关服务。香港能成为美元境外清算中心,主要是因为这些货币是亚洲主要非本币,并且亚洲与美国时差最大。USDCHATS 由汇丰(香港)作为主清算行,对客户承担清算结算功能,在香港提供实时、总额、连续、终结性的清算,并提供日内流动性支持;但其最终结算仍发生在美元境内系统CHIPS 中的汇丰(美国)账户。这是一种罕见的由银行提供的RTGS 系统,多边净额清算仅占2% ~ 3%,旨在消除传统代理行模式在清算美元时由于时差导致的清算风险,并提高清算效率。承担这种功能的银行需要有超强能力。
(3)境外代理行。它类似于准系统,主要适用于国际化程度高的货币(如美元)。采用该模式的主要也是跨国大银行。大通在亚洲的美元清算系统是典型代表。大通通过其在亚洲主要地区的机构与当地银行建立代理关系,如在日本建立东京美元清算系统,作为独家代理。汇丰主导的USD CHATS 运行之后,大通与汇丰抗衡,利用其在CHIPS 的成员地位和在岸资金能力,通过内部账户簿记,为亚洲客户提供类似于USD CHATS 的当日美元清算结算。
(二)国际货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趋势
混合系统RTGS 将成为主导模式。但由于RTGS、DNS 仍有其独特优势,未来系统发展的主流趋势,将是根据支付金额大小、缓急、成本高低,在RTGS、DNS 或RTNS 之间安排清算结算,并将各种支付类型整合。
数据传递安全性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改进,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下降。原来需集中在本币所在国完成的清算,可远程化实时清算。鉴于此,除瑞士的SIC 和CLS 外,有些央行系统也相应开始有限地接受远程成员。
上述因素使得传统的代理行模式受到挑战。传统的代理行模式更多是一种过渡性安排,成本高、效率低,且存在更高的清算和系统性风险,不是国际监管机构所主张的,正在被正规系统取代。
境外准系统比代理行更正规、安全,但也受到挑战。第一,该模式通常不经由监管安排,而是自然形成。第二,它缺乏央行资金支持,使得参与方和清算行风险较大。第三,来自境内系统的挑战。例如,美元准系统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克服时差,但随着Fedwire 和CHIPS 分别将运作时间延长到18 和20 个小时,并涵盖了亚洲时区,亚洲的银行可直接进入CHIPS 系统在当地实时清算美元,从而对准系统形成了挑战。第四,大银行有可能采用远程方式绕过境外系统,通过自己的境内外机构及其账户资金,采用一体化联动方式,为客户提供类似于境外清算中心的实时清算。例如,大通、花旗通过其跨境网络维持美元的清算地位;再如中国,也已成为CHIPS 中成员最集中的国家,中资跨国银行可绕过香港美元清算中心直接进入CHIPS 系统。
二、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特征与局限
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两个时期,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问题。
( 一) 前CIPS 的混合模式时期
在2015 年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 运作之前,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清算行模式。境外人民币清算行通过人行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大额支付系统(HVPS)与境内行传递清算信息,并通过其开立的人民币结算账户与境内行进行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由于除中银香港外其他境外清算行未与CNAPS 链接,所以仍需通过中银香港接入CNAPS 系统。中国近几年在香港以外多个金融中心指定清算中心行,实际是在缺乏跨境清算系统条件下的过渡性选择。
二是代理行模式。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可在境内代理行开立清算账户,通过SWIFT 系统跨境传递信息,境外参加行经由境内代理行通过CNAPS 完成最终的清算结算。相对而言,代理行模式较为普遍。
上述两种模式的主要问题是,境内和跨境支付清算都由央行系统集中整合,缺少统一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特别是代理行模式,支付经由的路径及程序较为复杂,银行需维持多个境外代理账户。比较而言,在提高资金效率、降低风险方面,境外清算行模式相对占优。但清算中心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可能会出现流动性短缺,而且由于中心之间运营时间不同,境内外系统间缺乏通用标准及资金控制,无法进行净额结算,资金效率仍较低;另一方面,各家银行为争夺清算行地位不得不升级系统,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中心。此外,授权特定银行作为清算行还会导致清算行市场垄断的问题,使清算业务风险高度集中。因此,这一模式并不为监管者所倡导。
(二)从混合模式向以CIPS 为核心系统的过渡时期
1. CIPS 系统的建设
中国以美国的Fedwire 与CHIPS 作为参照,于2012 年开始建立CIPS 系统,作为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的主渠道。2015 年,CIPS(一期)正式运行。该系统启用后,CNAPS 主要从事境内清算,境外清算结算则由CIPS 完成。境内中资和外资银行可作为CIPS 直接或间接参与者,境外银行可作为间接参与者。截至2017 年年底,CIPS 直接参与者共计31家,间接参与者为677 家,已覆盖了87 个国家和地区。此外,CIPS 还涉入证券跨境交易的资金清算,上海清算所和中央结算公司均已成为CIPS 的直接参与者。
2. CIPS 系统的特征、优势和弊端
(1)特征。不同于由央行拥有和运作的CNAPS,CIPS 是企业拥有和运作的经营性机构,受央行监管。这和美国的Fedwire 与CHIPS 关系类似。
CIPS 直接成员限于境内中资和外资银行。这也与CHIPS直接成员限于境内美资和外资银行相同。
CIPS 与CNAPS 相互独立,境内机构可作为这两个系统的直接参与者,而境外机构将不再与CNAPS直连,只作为CIPS 的间接参与者。这和美国的Fedwire 与CHIPS 关系类似。
两个系统间通过账户紧密联系,由CNAPS 为CIPS 提供最终清算结算。CIPS 在CNAPS 的大额支付系统开立清算账户,账户资金属CIPS 直接参与者。直接参与者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向其CIPS 账户注入清算资金,并在日内调增和调减资金,管理其CIPS 账户的流动性,确保账户余额充足,日末余额归零。CHIPS 也通过Fedwire 在成员账户间贷/ 借记完成最终结算,CHIPS 成员需通过Fedwire 账户向CHIPS 账户注入和增减资金,进行当日支付指令结算,日末资金转回Fedwire,账户余额归零。
(2)优势。CIPS 克服了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的诸多问题,它允许境内外银行参与,将跨境清算整合,为参与者提供了一点接入和集中清算,并提供直接接入CNAPS 的权限,缩短和简化了支付路径,比传统模式降低了成本。特别是外资银行,可通过其在中国境内的机构直接接入CIPS,为其全球客户提供人民币清算,改变了过去所有人民币跨境资金都须通过人行指定的中资银行在境外清算的局限性。
CIPS 采用国际通用的ISO20022 标准,发送信息可同时用中英文,便于跨境业务直通式STP 处理。目前,其STP 处理率已达90% 左右,接近CHIPS 的94%。CIPS 上线至今保持了连续稳定运行,系统可用率达100%。2017 年,CIPS 处理业务笔数与金额较2016 年分别增长了99% 和234%。目前,各直接参与者已将绝大部分跨境业务,有些甚至将全部跨境业务迁至CIPS。
(3)弊端。从清算结算模式看,CIPS 和CNAPS 大额系统目前都采用实时总额RTGS 方式完成清算结算,对成员流动性的占用和成本都很高。相比之下,CHIPS 则是采取实时净额RTNS 方式,通过对支付指令连续撮合、轧差,在参与者余额账户上用借记/ 贷记方式达到日内实时终结结算,只对日内未能完成结算的指令在日末通过多边轧差对净额头寸终结结算。这种方式大幅降低了流动性的占用,其清算资金效率乘数(清算额/ 清算资金比)最高可达600。
从清算资金的支持看,CIPS 和CNAPS 均暂不对成员提供日内透支,成员需通过银行间或回购市场融资。而CHIPS 的清算模式虽大幅降低了流动性及日内透支需求,但Fedwire 仍为成员提供透支额度,且CHIPS 仍允许成员间互相提供信用额度。
三、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未来发展
虽然CIPS 发展迅速,但尚不具备一统天下的能力。目前,它与原有模式并存,形成了新局面。
从美元的跨境清算看,CHIPS 出现后,美元境外清算行的角色迅速消失,CHIPS 在全球美元跨境清算中长期维持95% 的市场份额。关于人民币跨境清算是否必要且可能达到CHIPS 水平,未来的跨境支付清算大格局将会怎样?对此做以下分析。
(一)近中期多种清算模式并存的状态仍有合理性并会延续
首先,与美元相比,人民币国际化是在资本项目未开放,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展开的,从而决定了境内外人民币之间互通性较差。其次,美元是先实现了国际化而后才产生境外美元市场,与之相应,它也是先建立了完整的境内跨境清算系统CHIPS 并与各系统连接,然后才在此基础上有了境外中心如香港等作补充。而人民币则是在尚未完全国际化之前就开始离岸化,并且其离岸系统借助了香港这个市场,在正规跨境清算系统建立之前就已开始运作,并成为了主要的清算渠道。人民币国际化进展虽快,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特殊模式还会延续,现有的跨境清算模式并存的状态,也因仍具合理性而得以延续。相比之下,代理行模式由于银行普遍缩减代理行关系及业务,其作为跨境清算的渠道会较快减少;而清算行由于其特殊优越性而会相对稳定。
(二)长期看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会走向大一统
2018 年即将启用的CIPS(二期)在以下方面会对未来的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产生较大影响。
其一,扩大覆盖范围,增加参与者数量。最为关键的是它可能远程接受境外直接参与者,允许境外行成为一级清算行。这一功能将是跨境本币清算的一大改进,领先于包括美元、欧元在内的主要清算系统。
其二,采用更为复杂的算法,在现有RTGS 基础上,进一步参照CHIPS 引入实时净额清算方式RTNS,以在维持实时结算的同时,大幅减少流动性的占用。
其三,延长运营时间到接近每天24 小时,彻底消除时区差别。
其四,扩展与人民币证券登记结算系统的链接,提高人民币债券跨境交易的效率,扩展境外人民币资产系列。
其五,使用SWIFT 网络及报文服务,将SWIFT全球用户社群接入CIPS,进一步提高信息传递的便利性。
随着CIPS(二期)启用并逐渐走向成熟,人民币境内市场可实现24 小时跨境服务,将更有效地促进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全球各时区人民币清算中心间将能够无缝完成人民币交易,CIPS 也将逐渐取代其他渠道,成为跨境银行间清算的主导甚至唯一系统。
就外汇交易相关的人民币清算看,人民币迟早会成为CLS 的合格货币,这将更彻底地消除清算风险,进一步提升跨境清算的效率。
四、中资银行业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业务对策
在人民币跨境流动迅速增长的背景下,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跨境清算市场的增长和相对市场份额都较高,是值得大力投入的明星业务。
目前,全球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基本上已成为CIPS 的间接成员,具有了清算行和系统参与者的双重角色。CIPS 不会完全取代境外清算行的功能,双方是基础设施与用户的合作共赢关系。但在CIPS 环境下,境外清算行需认清压力和机会,对战略和业务做出相应的定位和调整。
对中资银行而言,由于外资银行可经由其在中国境内的CIPS 直接成员完成清算,并且CIPS 允许一家间接参与者与多家直接参与者建立代理关系,因而会竞争压力上升。特别是在CIPS(二期)运行后,境外行可作为直接成员,从二级清算行成为一级清算行,并且银行需利用自己的账户进行RTGS 结算,对日内流动性管理的要求会更高,外资大银行的竞争优势也更容易体现。中资银行首先需要考虑改善人民币跨境清算业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考虑提升更加广泛的人民币业务。
(一)在CIPS 环境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业务
1. 境内外连接互动
(1)以CIPS 系统为中心,以境外清算行为节点协同联动。银行应逐步将CIPS 系统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渠道和全球核心,境外清算行则作为区域枢纽。让境外机构作为间接参与者,重构汇路,形成以各金融中心为节点的全球人民币跨境清算网络,实现一点接入,全球汇通。目前,境外清算行可独自处理区域内人民币业务,而跨区域业务则可通过CIPS 完成。CIPS 也正在直接或协同清算行完成单一区域内的人民币清算。大银行可利用现有的全球清算网络,通过CIPS 构建覆盖各时区的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的人民币清算体系。
(2)在CIPS(二期)启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仍要重视现有跨境清算模式,特别是清算行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即使人民币清算在CIPS 实现大一统之后,人民币境外收付仍需由银行处理,并仍将是银行的主要业务。目前,中资大银行基本上都同时拥有CIPS、代理行和境外清算行模式。除了少数全球大银行外,大部分境外当地银行不会选择作为直接参与者进入CIPS,而会选择作为间接参与者或通过代理行清算。这对境外直接参与者中资银行而言,则意味着业务机会。
从地理位置看,最有必要和可能维系人民币清算中心的应是和中国时差最大的美国、欧洲。这些地区的中资银行,可参照汇丰、大通在亚洲建立的美元清算准系统,建立人民币清算准系统。当然,作为主清算行,对系统和能力要求会更高,所面临的集中度风险也会更高,需要有增加成本的准备。
2. 系统间连接互动
在目前的CIPS 环境下,不同系统报文仍需由银行转换。为此,清算行应制定规范化的转换规则。并且需要将各种系统和渠道与CIPS 连接互通,以提高标准化信息转换和直通式处理的占比,提升跨境清算效率。
3. 部门间连接互动
清算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业务,而对境外清算行来说,人民币又是一项按币种划分的综合业务,更需要市场、资金、清算、运营等跨部门提供穿透式专家支持。
4. 全球一体化的日内流动性管理
据统计,美国在建立了高度流动性节省的RTNS系统后,银行平均每日仍有3% 的流动性为清算占用。清算行必须具备以下流动性管理和提供短期融资的能力,以降低风险及清算成本。在全行跨清算系统、跨币种、跨地区集中全球资金流量信息,形成全球账户和单一资金监控平台;在日内或实时、连续而非在日末或批量基础上收集和处理数据,并监控资金和抵押品状态;在集团和全球范围,统一调度多币种资金头寸;在日内筹集多币种现金头寸,为代理行提供清算资金支持,安排资金在各系统间再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境外人民币整体业务
随着CIPS 投入运行,更多的外资银行会接入CIPS 参与人民币清算,中资银行的垄断优势将被削弱,境外人民币清算业务的重要性也会随之下降。但另一方面,跨境清算设施升级、效率提升,则又为跨境人民币业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全球对人民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增加,又会带来更多的外汇、债券等业务创新发展的机会。从技术方面看,随着CIPS 加入SWIFT 全球支付创新平台GPI,跨境清算将更加成为一种商品化、标准化的产品,其效率会进一步提升,而利润率则可能进一步下降。这对银行则同时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机会。银行应借助更高效的清算系统,一方面,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则要以支付清算作为吸引客户的入门产品,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全球网络、品牌及技术优势,超越人民币支付清算中心定位,转型为人民币业务全面服务的领导者,成为人民币综合业务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枢纽,全面满足客户在结算、贸易融资、信贷、财富管理、金融市场、投资等领域的境内外一体化需求,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实践中,大银行普遍将人民币支付清算作为其现金管理业务组合的一部分。如花旗成为CIPS 参与者的目标,就是提升跨境人民币清算的便利性和效率,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在公司跨境现金和财资管理领域的领先地位。最近,人民银行决定全面开展人民币境外业务,而CIPS(二期)将连接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基础设施,更全面地支持人民币跨境和境外清算,为拓展全面人民币业务提供基础。在新的CIPS 环境下,中资银行作为指定清算行的优势可能更难以为继,而汇丰、渣打、大通、花旗等外资银行综合服务的优势,则可能会更加凸显。
汇丰、大通的美元和人民币跨境业务实践,具有以下借鉴意义:
第一,人民币清算不作为单一产品,而是与现金管理整合,作为包括支付清算和财务管理在内的多币种、多功能综合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如渣打人民币业务的策略是:无论是贸易融资还是现金管理产品的开发,都把人民币跟其他国际货币同等对待,在开发任何新产品时都把人民币作为币种之一考虑,增加渣打在全球的人民币资产;再如,渣打、花旗、汇丰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为跨国公司提供双向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
第二,更多参与主要清算系统的运作,进入全球清算网络,以加强综合清算功能。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发达市场大银行平均直接参与的全球主要资金、证券、外汇清算系统为28 个,它们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第三,区块链技术可使跨境支付结算实现点对点交易,成本会下降,时间会缩短。这对代理行的跨境支付业务形成了巨大挑战。如大通计划与加拿大皇家、ANZ 合作,推出一个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处理网络,以改变传统代理行参与方多、链条长的状态。目前,这一计划尚处于萌芽状态,但未来可能会迅速发展。银行需关注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探索新的代理行模式。
总结
现在刚刚进入行业的跨境出口电商企业,一般有两种可能的发展路径,主流的一般是在大的电商平台上卖货;另一条是小众的、专门针对某些独特市场的路径。相应地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则既要够灵活,也要懂风控。所谓灵活机动,是要適应当地的风俗和要求;而所谓风险管控,则需提高卖家的资金流的回款率。
首先,对于跨境卖家来说,现在已经不能再固守传统的出口商不能接收“后TT”的支付条款这种理论教条了,而是要学会在现实与安全之间,找到一个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支付结算的理性平衡点。
其次,跨境卖家在做收汇结算的选择时,应该树立“风控第一、成本第二”的意识。例如,代收货款,从出现之日起,就具有第三方支付的属性。在跨境电商爆发式发展的今天,第三方支付平台,比如国外的PayPal、国内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其安全性和便利性都得到验证,因此,跨境出口卖家应该逐步学会使用借助第三方支付这类更加安全的支付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