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常听老师讲,“读书先要越读越厚,然后要越读越薄”。我当时不甚理解,但印象深刻。后来我读了一本袖珍版的投资经典书,爱不释手,似有所悟,这本书叫《投资的要素》(TheElementsofInesting)。作者是两位身价不菲的70多岁的老人,波顿.麦基尔(ButonMaikiel)和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Elis),他们分别是普林斯顿和耶鲁大学的教授,在学界和商界均有建树。他们联手把多年积累的投资智慧加以升华,用最简练的语言献给了大众。
两位老人的投资理念实在是简单得无法再简单了。比如,书中引用了巴菲特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如果你一辈子要经常吃汉堡包而又不养牛,你是希望牛肉的价格不断上升呢,还是希望它不断下降?如果你每过几年就要买一辆汽车,你是希望汽车的价格不断上升呢,还是希望它不断下降?对这两个问题,每个人好像都能回答正确。但是第三个问题就比较微妙:未来5年如果你不断有储蓄需要投资,你是希望股票的价格不断上升呢,还是希望它不断下降?
大多数人会把这个问题答错。他们一买股票就希望股票开始涨,而忘记了自己还要不断地储蓄,不断地买股票。股票价格上升会抬高自己以后的购买成本,所以,股价上升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坏消息,就相当于牛肉和汽车价格的上升一样,当然对那些准备卖股票并且洗手不干的人有好处。反之,股价下跌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好消息,他们应该越买越欢才对。毕竟,买股票的最终意义在于分享公司长期发展的好处(包括股票价格上涨和每年的分红),因此,买入成本当然越低越好。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你就应该理解“ 投资额均衡控制的原则”(即dollar cist averaging)。比如你每个月投资2000元在股票上,在股价高的时候,2 000元只能买较少的股票:而在股价低的时候,2000 元可以买很多的股票。从数学上可以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你的平均购股成本低于你购股价格的均值。这不是玩绕口令,大家可以用实在的例子算一算。从长期来看,这种方法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控制。“买股不买市”说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投资的要素》这本书教导我们既不要买股,也不要买市。那怎么办?
关于投资,此书的建议与先锋基金公司的创始人约翰.伯格有相类之处。他说,首先投资要有长远打算。他70多岁也还在做长期投资。其次,一定不要以为自己有持续选择入市时机,双持买远择好股票的能力,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持续地跑赢大市。在买卖股票的过程中必然有费用,而费用会吃掉毛收益的很大-个比重。此外,频繁交易有时正好错过市场(或个股)在几年甚至几十年才遇到一次的大幅上升的机会。大家记不记得刚刚实掉某只股票或离开股市之后,该股票或股票市场便大涨?即使不频繁交易,长期持有若干爱股也有很大的风险。它们会不会跑输大市?它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雷曼兄弟、贝尔斯登、通用汽车或安然(即Earoa)、北电?
该书对基金投资者也有劝慰:别徒劳了!找个能长期持续跑高大市的基金或基金经理比在稻草堆里找-根针还困难,为什么不把那个稻草堆买下来呢?在各个基金中换来换去不仅有交易成本。而且事前预测某只基金在明年或后年的表现比预测股价还难。该书引用了大量历史数据证明,绝大多数基金是长期跑输大市的;常胜将军十分罕见,过去的表现不代表未来的表现。
既然投资者费尽周折还不能跑大市,何不直接购买指数基金呢?长翔持有指数基金,风险小,也可以避免绝大部分交易成本,面且投资者可以心情平和,尽享经济成长所带来的投资收益。长期持有指数基金是最彻底的风险分散方式。另外,在入市时机上,两位作者建议大家最好把自己当傻瓜,假定自己完全不懂经济学或市场,分时段均衡入市,以减少风险。两位作者也劝大家永远不要预测大盘走势,并且以J.P.摩根为榜样。当别人问他如何看未来股市的走向时,他总是回答:“市场会波动。”两个作者对技术分析(画图)不屑一顾,认为那只是占星学的小把戏而已。
现在的股民实在是太忙碌了:信息多、会议多、研究报告多、证券种类多,应接不暖。有的人抱怨,一天12个小时坐在电脑前,甚至连处理电子邮件和阅读上市公司公告的时间都不够。我们的两位作者引用《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杰森.茨威格的话来说,“你只有先向市场投降,然后才能彻底解放自己,并且最终征服市场。”那时,你便可以潇洒地说,对于大市或者个股的走势,我既不知道.也不关心。而向市场投降就需要买入市场,也就是买入内涵最广的指数基金(包括国内股票和海外股票),并且长期持有。
本人在投资银行做了十多年的证券分析师,要完全接受这两位作者的理论是不容易的,但他们的观点也许是明智的,因为那意味着一种解放和超脱。
两位作者建议大家买全世界内涵最广的指数基金(包括国内股票和海外股票),但我觉得既然从长远来看,股票市场的表现取决于企业的赢利增长,而企业的赢利增长又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同步,因此,内地与香港的投资者可以特别偏重当地的指数。还有一个更为激进的做法,就是特别偏重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自己组建一个50或者70只不同行业股票的十分稳定的资产组合。虽然这里面可能会有几个烂苹果,但它们平均的高增长率也许完全可以超过以大盘股为主的恒生指数或者其他指数,而且依然要强调长期持有,避免频繁地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