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Deposit Reserve Ratio)
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起源
银行(bank)起源于板凳(bench)。起初只是兑换货币,后来增加新业务,替有钱人保管金银,别人把金银存放在他的保险柜,它给人开张收据,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天长日久,有聪明人看出其中门道,虽然每天都有人存,有人取,但他们的保险柜里,总有些金银处于闲置状态,很少有保险柜被提空的情况。于是兑换商玩起“借鸡下蛋”的把戏,别人每存一笔钱,他们只在手中保留一部分,剩下的则悉数贷出去。被兑换商保留在手里的那部分金银,就是后来的存款准备金。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至今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二十六次调整(1984-2004年仅调整8次,2005年0次,2006年3次,2007年至今15次)。最底的一次是1999年11月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最高一次为2008年6月由16.5%上调至17.5%。
作用
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并最终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金融制度演进到今天,原来的“副产品”已经成为“拳头产品”,上升到了主要地位。准备金保支付的作用倒不那么显山露水了,因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宽,应付客户提款,已经不像早期那样过分依赖准备金了。
最简单的说,就是各家银行需要交给人民银行保管的一部分押金,用以保证将来居民的提款,而如果押金交的比以前多了,那么银行可以用于自己往外贷款的资金就减少了。
影响
1、银行:由于资金减少,贷款利润会减少,这对于目前仍然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银行的业绩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会催促银行更快向其他利润来源跟进,比如零售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这样也会进一步加强银行的稳定性和盈利性。
2、企业:资金紧张,银行会更加慎重选择贷款对象,倾向于规模大、盈利能力强、风险小的大企业,这会给一部分非常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大企业和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造成一定影响。强者更强。
3、股市:影响非常有限,幅度比预期低,而且就目前大部分银行的资金来说,都还比较充裕,这个比例对其贷款业务能力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市场很早就已经预期到人民银行的紧缩性政策,所以股市在前期已经有所消化,只是在消息出台时的瞬间反映一下而已。
4、基金:没什么影响,基本上是随股市个债市走的。
5、期货:短期有利空影响,对一些商品期货会有较大利空影响,我国目前还未有这种类型的金融期货,呵呵,所以基本上影响不大。
6、存款:银行会加大力度推陈出新吸引存款,但对于老百姓而言,没什么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的理解
我们经常听到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就知道是收紧货币了。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就是货币宽松,俗称放水。这一篇文章就告诉你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些都是经济分析的基础,若想弄明白真正的经济学,这个必不可少。
故事新编:
地主家有个儿子,地主老子给地主儿子一万两银子。
地主家的儿子拿去放贷,贷给一百个农民,每人100两,年利息10两。
农民的钱暂时用不上的,地主家的儿子就让农民把钱先存在他那里,100两每年给3两利息。
然后地主家的儿子又把农民存在他那里的钱贷了出去,每年还是收10两利息。
这样一来,一万两银子总共贷出去了十万两,净赚7000两,年收益70%。
可是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今年因为刮台风,农民粮食欠收,部分农民的银子到期了还不上。
市场出现了传言,地主家的儿子要破产了,于是纷纷找他把钱拿回家。
于是,地主家的儿子被农民挤兑,还不上钱,破产了。
地主老子虽然很生气,但他自然不能看着儿子破产不管,于是自己掏钱帮忙补上窟窿,顺利度过了危机。
现在,地主老子明白了儿子这种无限放贷的模式不可持续,必须加以限制。
于是地主想出了一个办法,还是给儿子一万两,但儿子必须把存款的20%放到我这里作为存款保证金,不能全部贷出去。以防止有人集中来取钱,发生挤兑。
这样一来,就算100个人有20个人同时来取走所有的钱,也能应付得过去。
于是,农民的儿子手里有100两银子,最多只能放出去80两,必须拿出20两放老子那里。
地主家的儿子手里只有一万两原始资本,也就是初始保证金,所以他最多只能放出去5万两。
有了存款保证金制度,地主家儿子放贷的总量就被控制住了,也相当于控制住了风险。
由于上一次农民的钱都能够拿回来,他们还是相信地主家的儿子,继续把钱存在他那里。
当地主老子觉得市场风险不大,还可以再放多一些钱出去的时候,就把存款保证金降低一些,例如从20%降低到10%,这样儿子最多就可以放出去十万两,多赚一倍的钱。市场上流通的钱也就增加了。
当地主老子觉得市场风险较大,钱有可能收不回来,就会提高存款保证金,从10%又提高到20%,有些钱收回来以后就不再放出去,风险就下降了。市场上流通的钱也就减少了。
放在现代银行系统里面,地主老子就是央行,地主儿子就是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就是商业被强制存在央行的钱。
所以,央行每次觉得社会缺钱,资金成本高了,就降低存款准备金,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当央行觉得社会钱太多,风险太大了,就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市场上收回来一些钱。
不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手段的力度太大,不能经常使用。所以央行还发明了MLF中期借贷便利,SLF短期借贷便利,央票等货币投放工具来做微调,想放多少就放多少,想收回多少就多少,以此来达到精确控制的目的。
这就是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
一个合理的货币供应量,必须跟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如果货币供应量跟市场相匹配,M2数量就是经济发展被动生成的。
但M2也可以是人为推高的,例如凯恩斯主义,就是人为的利用货币宽松政策,推高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发展。
然而这样做会导致M2增长的速度大于经济发展速度。前面的文章也说了,M2增加,对应的是负债的增长。M2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意味着负债增长的速度,大于实际创造财富的速度,这就是债务危机的根源。
社会总体创造出来的实际经济效益低于负债,就会产生债务危机。货币供应量过多,而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低于货币增长的速度,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近十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面临严重的债务问题,就是货币供应量长期大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