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战胜大盘的股票
投资者在选择那些高回报率、业绩胜过大盘的股票时应该采用什么标准呢? 盈利、股利收益、现金流转、账面价值、资本额和过去的业绩,等等,这些都是投资者应该着重考虑的指标。然而金融理论认为,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将上述指标都考虑在定价中,那么对这些基本因素的分析就不能增加投资者的回报。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只有更高的风险才能让投资者获得更高的收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表明,正确衡量一只股票风险的方法是求回报率与整个市场回报率的相关系数,也就是众所周知的p系数。
系数日可以从历史数据中估计出来,它代表了一项资产回报的基本风险,而且这个风险不能通过分散化投资来消除,所以市场必须对投资者承担的这些风险进行补偿。如果B值大于1,那么这只股票回报率就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率; 如果p值小于1,则恰好相反。那些可以通过多样化资产组合消除的风险(被叫做余值风险) 则不要求更高的回报率。“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成为分析股票回报率的基础。不幸的是,学者在分析了更多的数据以后,发现随并不能成功地解释个股或者资产组合回报率之间的不同。1992年,尤金,法玛和肯,弗雷切在《金融期刊》(Journal Finance)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认为有两个因素在决定股票回报率时比B值重要得多,一个是股票规模,一个是股票估价。在进一步分析回报率后,他们宜称已经找到了“足够的”证据推倒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而且“平均回报率的异常已经能够充分说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是一个估计股票回报率的有效方法”。
他们还建议研究者探索另外的资产定价模型或者“非理性资产定价”。祛玛和弗雷切的发现促使金融经齐学家将股票领域按照两个向划分:规模,即用股票的市值衡量;估价,或者说是相对于基本面如盈利和股利的价格。法玛和弗雷切并不是第一个关往估价的人。早在70年以前,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就在他们的投资学经典著作《证券分析》中建立了估价的基本原理。
大盘股和小盘股
在祛玛和弗雷切的研究之前,股票回报率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相当不错。1981年,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罗尔夫.邦兹利用芝加哥大学证券价格研究中心(CRSP) 最新编译的数据库研究了股票的回报率。他发现,即使在经过了风险调整(这里的风险概念是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框架下的风险)以后,小盘股的整体业绩也优于大盘股。
为了说明这一点,表9-1列出了从1926年到2006年按照市场资本额大份成10类的4 252只股票的回报率。资本额最大的168只股票占总市值的61.64%,其年均回报率为9.60%,尽管这些股票的8值小于1,但是这个回报率仍然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预测相吻合。相反,小盘股的B值更高,但是其回报率却高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预测的结果。
最小的1744家公司一一每家公司的市值都小于3.14亿美元,仅占总市值的1.5%-的回报率为14.03%,比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预测的回报率高出627个基本点。一些人坚持认为小盘股的高历史回报率是对买卖证券时高交易成本的补偿,特别是早期的股票买卖。但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交易成本并不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小盘股的优秀业绩尽管在各个时期各不相同,但是都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而且很难用“有效市场假说”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