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经济学不是我们驱动分析的理论基础,这点大家需要明白,否则就可能走入纯理论道路和数理公式,而非真正的交易之路。汇率经济学涉及国际经济学领域,对于长期汇率走势有较好的效果。
从短期来看,一国的汇率由对该国货币兑换外币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外国人购买本国商品、在本国投资以及利用本国货币进行投机会影响本国倾向的需求。本国居民想购买外国产品、向外国投资以及外汇投机影响本国货币供给。
从长期来看,汇率主要取决于商品在本国的价格与在外国的价格的对比关系。以一种商品为例,如果1单位商品在美国生产需要5美元,在中国生产需要50元人民币,则就这单位商品而言,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就是5:50,即1美元兑换10元人民币。汇率则是所有进出口商品本国价格与外国价格的相对比价。在长期中,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有相对价格水平、关税和限额、对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偏好以及生产率。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货币分析说和金融资产说,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汇率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
国际借贷说是英国经济学家葛逊在1861年提出的,他以金本位制度为背景,较为完善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认为,汇率的变化是由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引起的,而外的供求主要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可分为流动借贷和固定借贷。流动借贷是指已经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固定借贷是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在一国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流动借贷中,如果债权大于债务,外汇的供给就会大于外汇的需求,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相反,如果一定时期内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债务大于债权,外汇的需求就会大于外汇的供给,最终导致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购买力平价说是20世纪20年代初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率先提出的。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需要外币是因为外币在其发行国国内具有购买力,相应地人们需要本币也是因为本币在本国国内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应是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之比。购灭力平价理论是最有影响的汇率理论,由于它是从货币基本功能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比率,合乎逻辑、表达简洁,在计算均衡汇率和分析汇率水平时被广泛应用。图5-12至图5-18显示了主要汇率和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汇率经济学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短期波动,所以对我们外汇交易者意义不大。
图5-12欧元兑美元的汇率走势和购买力平价(PPP)
图5-13美元兑日元的汇率走势和购买力平价(PPP)
图5-14英镑兑美元的汇率走势和购买力平价(PPP)
图5-15美元兑瑞郎的江率走势和购买カ平价(PPP)
图5-16美元兑加元的汇率走势和购买力平价(PPP)
图5-17澳元兑美元的汇率走势和购买力平价(PPP)
图5-18新西兰元兑美元的汇率走势和购买力平价(PPP)
汇兑心理说是1927年由法国巴黎大学教授艾伯特·阿夫塔里昂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思想提出的。他认为,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给与需求,但个人之所以需要外汇不是因为外汇本身具有购买力,而是由于个人对国外商品和劳务的某种欲望。这种欲望又是由个人的主观评价决定的,外汇就如同商品一样,对各人有不同的边际效用。因此,决定外汇供求进而决定汇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对外汇的心理判断与预测。
货币分析说认为汇率变动是由货币市场失衡引发的,引发货币市场失衡有各种因素:国内外货币供给的变化、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变化以及国内外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通过对各国物价水平的影响而最终决定汇率水平。货币分析说最突出的贡献是它对浮动汇率制下现实汇率的超调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概括。
金融资产说阐述了金融资产的供求对汇率的决定性影响,认为一国居民可持有三种资产,即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其总额应等于本国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当各种资产供给量发生变动,或者居民对各种资产的需求量发生变动时,原有的资产组合平衡就被打破,这时居民就会对现有资产组合进行调整使其符合自已的意愿持有量,达到新的资产市场均衡。在对国内外资产持有量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本国资产与外国资产之间的替换就会引起外汇供求量的变化,从而带来外汇汇率的变化。
汇率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大家只需要了解大概怎么回事即可,同时掌握好外汇波动的逻辑层次矩阵,即可步入大行情交易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