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1970-1972年牛市股顶短暂后期相比,1975-1976年牛市崩溃几乎长达1976年一年之久(见图3-4)。股市股顶形成初始阶段持续时间相对短暂,6周内出现了最初供应点、购买高潮、自动下跌、二次测试。1976年3月,底购买力骤降而抛售压力继续攀升,股市股顶初始阶段结束。
从1976年4月中旬高点(A点)处股市开始出现回落,成交量持续相对较少,这表明股市卖家暂时静观其变.抛售压力于5月初降至股市低点处,在此期间抛售压力温和上涨,意味着股市供应减少。如果卖家等待高价卖出,那么他们的耐心得到了回报。因为5月初股市低点出现反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B点)4月达到高点且成交量巨大。
1976年牛市股顶最后阶段
尽管股市成交量剧增,但此次股市回升未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意味着4月份供应达到高点并且将持续增加。卖家将股市回升成倾销股票的另一个机会,因此导致股价在6月初跌至低点(C点)。虽然抛售压力持续增大,但成交量没有显著放大,所以此次股市下跌并不是股市股顶形成最后阶段股市疲软的标志。事实上,随着买家再次进入股市,股价变得稳定,然而其仍低于2-4月股价低点。自1976年6月成交量低点以来,股价回升,成交量稳步增加。股市购买力的增大与抛售压力的衰减进一步证明了股市需求增加而供应减少,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股市股顶形成还有待时日。
随着股市3-5月回升上涨趋势(D点)的结束,在1976年25月股市的任何挤油交易会中断蒸蒸日上的牛市。股市中需求增加,供应减少(即购买力增大,抛售压力衰减),除此之外,此次失败的股价回升再次证明了牛市已经陷入困境。不过,7月股市高点后出现为期两个月的挤油交易,抛售压力衰减。卖方安于持有股票。股票下跌再次验证6月低点的支撑价位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200天移动平均线(E点),股市挤油交易到此结束。200天移动平均线表明,卖家没能使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降至新低点。但显而易见的是,这重新激发起场外投资者对股市回升的期待,为他们提供了赚取利润的机会以求弥补1975年错过股市回升的缺憾。最后于1976年9月中旬,股市大幅度回升达至新高(F点)。
然而,通过对先前长达7个月交易的观察,那些冒险进入股市的买家将重新考虑是否参与此次反弹。如果股市横盘整理后牛市会出现新上涨趋势的话,那么供求关系变化暗示着股市积累阶段的开始。然而在9月的股市高峰处,购买力却远远低于3月底的购买力且抛售压力明显高于1-2月抛售压力低点.购买力与抛售压力表明股市进入股票分散阶段:供应增加、需求减少。而不是股市进入积累阶段:需求增加、供应减少。
因此,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股市成交量巨大,并于9月22日(F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下新高。谨慎的投资者将怀疑此新高可能是牛市的一次购买高潮而不是股市再次上涨趋势。事实上,股市高潮行为表示股市需求的最终枯竭—威科夫术语则为终端破高反跌。
从此点后,股市股顶形成的最后阶段迅速发展。尽管成交量自9月高点下降以来未见显著增加,但是抛售压力却不一样,其指数在整个股市股顶形成过程中飘升。股市疲软信号出现可以作为股市突破冰线,此冰线是通过连接6-8月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低点而形成的。罗瑞的卖出信号—抛售压力大于购买力,更加强调了突破冰线的重要性。股市疲软阶段股市再创新低点,这表明6-8月的低点需求己经不复存在了。最后,股价在较低的水平保持稳定,股市回升阶段成交量较小,购买力也减弱了。此次股市反弹很可能是由卖空补进或长期买入所致,随后股市回升至最终供应点。对于投资者来说,最终供应点是卖出股票信号。
尽管股市牛市接近尾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略微低于11月初低点,但随后其开始回升,我们将此次回升称为次级股市股顶形成模式。毫无疑问,股市强劲反弹不得不让人们质疑过去9个月是不是股市股顶形成的模式。从11月低点开始的股市反弹,其初始阶段成交量巨大,购买力急剧上升且抛售压力同幅度下降,牛市运转正常.1976年3月、4月、5月、7月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逐渐达到股市回升至高点,然而抛售压力(H点)显示成交量开始降低,供应开始增加。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7年1月上旬开始再次下降,但是成交量仍然巨大,这说明卖家再次积极卖出股票。此种卖家行为与股市的暂时逆转是格格不入的。12月底,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高点代表着股市复苏期间的最高点,自此之后熊市来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路下降,此状况持续到1980年。